2025年4月30日,《中国教师报》第6版“教育家·实践”刊载了泸州市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党总支书记王位敏文章,讲述玉带孩子热气腾腾的“童年味道”:
全文如下: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那时的物质条件虽然艰苦,却给了我一个无比快乐的童年。
记忆中,每天天还没亮,我就和哥哥举着自制的油筒火把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十几公里外的学校上学。课间,我和小伙伴们围着全校唯一一张水泥浇筑的、缺了一角的乒乓球台尽情挥拍。放学路上,偷摘路边的李子、桃子甚至徒手刨土里的红薯充饥。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如饥似渴地看书、写字。周末,割草喂牛、砍柴插秧、挑粪背煤,样样农活都干。闲暇时,自制陀螺竹笛,爬树掏鸟窝、漫山遍野采蘑菇追野兔,日子过得有苦有乐。要是有一次考试考砸了,免不了被爸爸罚跪煤渣,甚至用细长的黄荆棍暴打一顿,但小孩子的烦恼就像过眼云烟,很快就消散得无影无踪。
这些童年的点点滴滴,不仅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也让我对当下的教育管理有了许多深刻的思考:身处城里的孩子,他们拥有丰富的娱乐设施和优质的学习资源,但在这看似多元的生活背后,他们是否像我小时候那样真的拥有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纯粹快乐?如何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让童年的本真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带着对童年纯真的珍视,我开始在学校管理中不断探索,力求为孩子们创造同样美好的童年体验。鸣玉溪的诞生便是一次生动的实践。
鸣玉溪畔,开启童年探索之旅
2024年秋天,孩子们共同参与设计的“玉如意”形状的鸣玉溪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鸣玉溪全长300多米,弯弯的小桥,浅浅的石滩、潺潺的流水、咕噜咕噜的水车、活泼泼的游鱼,以及像迷宫一般立在水中央的刻着孩子们书写的与玉有关的诗词的小石柱、大树底下的才艺展示台“叮咚悦音台”,溪边藤蔓低垂,水上红枫与碧绿垂柳相映成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鸣玉溪迅速成为校园网红打卡点,成为孩子们日常交流和习作的热门话题,成为了大家学习的第二课堂。
美术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在鸣玉溪边的石凳上写生,捕捉自然之美;音乐课上,孩子们在鸣玉溪边拉小提琴、打架子鼓、弹古筝,释放音乐激情;午间时光,孩子们在叮咚悦音台上排练课本剧,在水中央跳跃,用矿泉水瓶盖“打水漂”。保安常常在微信群里报告又有哪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溪里了,浑身湿透像只落汤鸡。不过,好在溪水较浅,没有大的安全隐患。我总是笑着说:“没事,换身衣服就好啦,掉下去一次,下次就知道小心啦。”
一天中午,我刚转到鸣玉溪,便看见一个小朋友趴在溪边,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旁边一群围观的孩子看见我就纷纷散开了,手握钓鱼竿的小朋友更是惊慌失措,想要逃走。“没事,你这样也能钓得到鱼吗?”他点点头。我凑过去一看,这完全是一根自制的鱼竿:一支铅笔的笔头系着一根用两小截鞋带接在一起做成的鱼线,“鱼线”上挂着用别针扭成的鱼钩。“你用什么料来钓?”“用的是巧克力。”“鱼要吃吗?”“吃。不过,每次钓起来我都放生了的。”“好吧,注意安全就行,不要掉到水里去了。”
“居然可以钓鱼!”孩子们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离开鸣玉溪,我的身后传来了一阵欢呼声。我还特意交代保安,不要再收缴孩子们自制的“钓鱼竿”了,让他们尽情享受这份探索的快乐。接下来,我们还将在鸣玉溪举行鱼苗放养仪式,开展钓鱼比赛。
互动求知,驱动项目式学习
每天在校园里巡查时,我都会被孩子们充满好奇的问题所包围。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于是,我们在溪边的墙壁上精心打造了一面“互动墙”,它分为 “我来问”“我来答”“我追问” 三个板块,就像一个知识的交流站,激发着孩子们的求知欲,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从睡莲的开放之谜,到小蝌蚪变青蛙的神奇蜕变;从荷叶上水珠的奇妙现象,到柳树叶子冬天掉落的原因;从鸟窝朝上的构造,到小树树干冬天刷石灰的奥秘…… 这些问题涵盖了自然现象、生物奥秘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无限好奇。
每周一,“最会问”“最会答”“最佳追问”的颁奖仪式,就像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教师则围绕孩子们的“问题”,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衍生出了一个个微项目化学习课题,比如——给鸟儿安一个家、我给小树穿新衣、青蛙的前世今生、会魔法的莲叶、鱼儿的秘密、揭秘“打水漂”、煮熟的汤元为什么会浮起来等。在这些课题中,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教师还根据这些课题,开发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课例,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顺应天性,让玩耍成为学问
在我们学校,绿植非常丰富。每到春天,校园内的小灌木树叶上总会长出一些小青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居然迷上了小青虫。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啄木鸟,迫不及待地钻进绿化带里捉青虫。巡查的保安和值周的教师赶来制止,他们便玩起了躲猫猫游戏。没多久,碧绿的灌木被摘得光秃秃的,看起来实在有些可惜。班主任也无奈反映,教室里到处都是青虫,就像一个小小的昆虫王国。
“没事,就等他们捉吧。”我又为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打开了“绿灯”。小朋友们就是这样,你越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就越想去尝试。于是,每到春天,养殖、观察青虫成了孩子为最喜欢的一个探究活动。
我们的校园里还种有石榴、桂圆、百香果、桃树、李树、桂圆等果树。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红彤彤的石榴、沉甸甸的桂圆挂满枝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小朋友们总是忍不住,想趁人不注意去摘。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们干脆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摘果神器大比拼,让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制采果神器。在比赛中,小朋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功摘下了果实,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在学校篮球场边,有一块小土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就把这里当成了天然的滑滑梯玩耍区域。他们从坡顶滑下,尘土飞扬,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看到孩子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们顺势在校园内新增了一个攀爬和滑滑梯玩耍区域,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玩耍欲望,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有趣的活动空间。
有段时间,学校修理围墙,剩下了一小堆砖头。没想到,这些砖头也成了孩子们的宝贝。每到课间,总有孩子们围在砖头旁,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把砖头垒出各种奇妙的形状,有的像城堡,有的像高楼,还有的像小动物。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我们就专门划出一个区域,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创意。
巧妙引导,化难题为教育契机
有一天中午,我刚走进养玉馆,几个小朋友就像一群惊慌失措的小鹿,急匆匆地跑来向我报告:“校长,有人把一只癞蛤蟆打死了!” 说着,他们就拉着我来到了“案发现场”。只见花园边一片裸露的空地上,一只癞蛤蟆四脚朝天,静静地躺在那里,早已没有了生命的气息。
该怎么办呢?如果只是狠狠地批评一顿,这样的教育能真正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吗?我想不会的,孩子就是孩子,好奇是他们的天性。于时,我利用周末写了一封信——《一只癞蛤蟆从地狱写来的信》。在周一的朝会上,伴随着低沉哀伤的音乐,我深情并茂地朗读着:
亲爱的老师们、孩子们:
见信好!我是一只癞蛤蟆,书面语叫蟾蜍,人们又叫我癞猴子、癞刺、癞疙宝。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离开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那天,4000多个孩子都听得特别认真,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惊讶的光芒——原来,在他们眼中外表丑陋、不屑一顾的癞蛤蟆,居然全身都是宝。从那以后,只要在校园里看到出没的癞蛤蟆,孩子们都会主动地保护起来,不允许别人去伤害它们。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做一粒好种子》《让他三尺又何妨》……八年来,我坚持每周给孩子们写一封信,把孩子们的校内生活与校面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等巧妙联系起来,在孩子们心田种下真善美及爱党爱国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多元活动,拓展校园生活视野
每周一的朝会,就像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在我朗读完当周写给孩子们的信后,便进入“玉带之声”篇章,这个篇章包括“玉带之声·我为您点赞”“玉带之声·今天你文明了吗?”及一周美食推荐三个板块,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玉带之声・我为您点赞” 环节,又分为 “为祖国点赞”“为同伴点赞” 和 “为他人点赞” 三个小部分。在 “为祖国点赞” 中,我们一起分享 C919 大飞机首飞时的震撼,感受神舟二十号圆满发射时的自豪,了解宇树机器狗出圈等新奇有趣的科技成果,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进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为同伴点赞” 和“为他人点赞”中,孩子们学会了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学会了赞美和欣赏他人,让校园里充满了温暖与正能量。
在美食推荐环节,我总是会以一句优美的诗句作为引子,推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就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美食的魔法之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应的是香甜可口的菠萝汤圆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清新爽口的紫菜蛋花汤。孩子们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对美食充满了期待,让朝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尊重个性,打造全面发展校园
每到冬天,金黄的银杏叶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铺满了校园的小径。我发现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这些落叶,他们会把落叶捡起来,做成各种各样的手工,或者在落叶堆里嬉笑玩耍。于是,我特意给清洁工打招呼:“校园内飘落的银杏叶不许清扫,就让孩子们尽情地玩吧!” 大家在这片金色的海洋里,释放着自己的童真与快乐,他们的笑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运动和艺术需求,我们在校园内安放了一百多张乒乓台,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走出教学楼或餐厅,就能随时拿起球拍,来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比赛。在每层楼,我们还精心设置了钢琴和书吧,真正做到了“你想唱歌你就唱,你想弹琴你就弹,你想运动就运动”……
为了让孩子们时刻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我们为每个年级开设了“我是榜样”展示栏。在这里,孩子们的优秀作品、荣誉证书、成长故事都一一展示出来,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同时,我们为一年级新生打造了一面梦想墙,利用神奇的 AI 技术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变得具体可见,呈现在墙上。孩子们每天都会来到梦想墙前,比一比,想一想:“我离梦想又近了多少呢?” 这面梦想墙就像一盏明灯,时刻激励着孩子们向着梦想勇敢前进。
我们以独特的玉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了寻玉、琢玉和润玉三个文化带,构建了“寻玉·琢玉·润玉”玉育课程体系,建设了沁玉轩厨艺体验、妙 “布” 可言等六大工作坊,分别设置了班级、校级体育吉尼斯挑战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留下独特的成长足迹。
教育,绝非知识的生硬灌输,而是一场用爱与智慧精心编织的温暖旅程。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他们怀揣着无限的可能,等待着被发现、被滋养。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竭尽全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成长天地,努力为孩子们“炖” 出一锅热气腾腾、充满幸福与成长滋味的 “童年味道”,让他们的童年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图:王位敏,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5年4月30日第六版
责编|雨洁编辑|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