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年代,“造假”都是一门不会失传的生意。

丧葬仪式上,哭的最惨的那一位。

既不是死者的亲属朋友,也不是街坊四邻或者兄弟姊妹。

而是所谓的“职业哭灵人”。

她们的专业素养简单到只有一条铁律,“主家满意,观众流泪!”



从披麻戴孝到大哭哽咽,到不停下跪磕头,均不在话下。

很多人对这一职业充满了嘲讽与不理解。

“什么都有假的,这个也有?”

但是一提到收入,大家对“哭灵人”的态度就发生了180°的大转弯。

原来,哭灵不仅是流泪,还是一门绝活。

行行出状元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哭灵人”就是带着逝者,走完人间最后一段路的人。



河南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哭灵人”,名叫武会霞。

她出生于1970年,满打满算如今也只有五十来岁。

可她的“哭灵”生涯,一点也不短。

有人问她,为什么年纪轻轻就会选择这条充满争议的事业道路?

答案很简单,来钱快!



其实,武会霞第一次看到职业哭灵人时,还以为是逝者的家属。

直到她看到哭灵人拿到丰厚的报酬,才了解到这一行业。

回到家后,她看着病床上的老母亲,家里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支付高昂费用,再回头看了一眼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

她心一横,便提出了当“哭灵人”的想法。



谁知刚提出,就被公婆强烈反对。

毕竟,在村子里,哭灵人这份职业不太 “吉利”,还容易遭人非议。

可是生活的压力太过沉重,武会霞不顾反对,毅然决然踏上了哭灵人的道路。

很快,她通过自己的学习就接到了第一单生意。

首次站在灵堂前,她紧张不安,加上陌生的场景与众人的目光,略感羞耻。



可一想到病床前的母亲,和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后。

武会霞一鼓作气,全身心投入到这场哭丧中!

整场下来几个小时,武会霞的哭喊声几乎没有断过,悲痛到了极点。

哭丧结束,主家对她的表现十分满意,除了支付700元的报酬,另外还封了300元的大红包。



不仅认可了武会霞的哭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她正式踏入这一职业。

打那开始,武会霞开始思考“哭灵”怎么能干得更好。

她意识到,站在那里干嚎是没有作用的,必须能做到设身处地为逝者家属着想,努力调动内心的悲痛。



经过思考、学习与改进,武会霞在河南“哭灵人”中名声大噪。

为了赚钱,脸都不要了

“干这个多少还是要点天赋!”

据悉,武会霞每年要承接70多场哭丧业务,像逝者磕头数万次。

越来越多的人家在办白事时,专门点名要她来哭灵。

与刚“出道”时不同的是,价格也有了变化。



从哭丧程度来分阶级,价格一般的哭得梨花带雨,价高者哭得真挚悲痛,当场痛哭失声。

亲临现场看过哭灵人的哭丧后,就会发现,人家赚的都是辛苦钱!

按理说,村民都应该与武会霞搞好关系,以后好打交道。

可是村民们照样忌讳,看到武会霞就绕开了走,仿佛她是瘟神似的。

纷纷在背后议论,有的人为了赚钱,脸都不要了。



不单单是同村的街坊四邻不理解,武会霞有了名气后,网上的嘲讽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怎么会有这个职业?”

“生前不孝顺,死后哭得再惨有什么用?”

“家人都在笑,陌生人哭成了狗,真的讽刺。”

甚至,有人指出这一职业是“不善良”的,是助纣为虐的行为。



毕竟亲属去世后,作为死者生前最亲密的人,竟然还要雇人才能哭得出来。

这样的人又能孝顺到哪里呢?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诡异,参加过农村葬礼的都知道,里面的门道有多深。

没有多少子女能够肝肠寸断哭灵,办丧事迎来送往分摊费用,平静或者激动分配遗产,等等等诸如此类事情都忙不过来。



这种情况之下,请“哭灵人”撑场面,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与缅怀,也对生者的一种慰藉。

再者说,有需求才有市场。

葬礼是给活人办的,让逝者家人有点事情做,不至于沉浸于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这种表演就是一种引导发泄情绪的方式,帮助亲属走过这个最不好受的时刻。



武会霞靠着一手哭灵的绝活,做着善事,又可以获得报酬,无可厚非。

靠眼泪发了家

所谓“熟能生巧”,随着时间的沉淀。

武会霞将“哭灵人”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你们看视频可能感受不出来,在现场多少的都会动泪,尤其是老年人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经历过的人有感而发,不禁感叹哭丧人的“敬业”值得尊重。



在这一场场的哭声里,武会霞撑起了自己的家庭,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

在哭灵行业混的风生水起后,武会霞一家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村里过上了光鲜亮丽的生活。

短短几年的时间,老母亲被送往大医院及时救治,情况已经大有好转。

同时,她给家里盖了新房,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都有了下落。



村里人的态度与之前避恐不及的状态完全相反。

之前有人说忌讳,也有人说是农村陋习。

武会霞用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推翻了他人偏见与误解。

反而有很多人向她咨询哭灵人的工作内容。



不得不说,武会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凡人生,也为传统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结语:

人死如灯灭,逝者已去,生者做得再多也无力回天。



有了哭灵人,这份旁人眼中略显“冷门”甚至有些“艰辛”的营生。

可以让原本略显单调的哭丧仪式变得丰富起来。

一方面看到了对技艺的执着劲儿,也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这才是工匠精神,技艺神乎其神!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