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很多人把独处当成晚年的生活方式,不社交,不聚会,不跳舞,不打麻将。
可是他们的独处,是相对的,毕竟他们还和家人在一起,还常常去购物,走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与人讨价还价。
若是连续几个月,身边空无一人,估计这日子还是行不通的。
当我们过了六十岁,一边是渴望家人相伴,一边是不得不“孤独终老”,这是特别矛盾的。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会向前奔流入海。
01
我们的父辈,并没有“多子多福”。
我的大伯,有五个孩子。
大伯母是二婚,第一次结婚,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丈夫就意外过世了。因此,她改嫁给我的大伯,又陆续生下四个孩子,两儿两女。
大伯母第一次结婚的时候,还是十四岁,人都没有长成。大概是这个缘故,大儿子的身体不太好,智商也不太高。
大儿子五十多岁,就过世了。大伯母、大伯,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了好多年。
大伯大伯母,一辈子都在农村种地,因此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存款。所有的钱,都给孩子们读书和结婚,花光了。
大伯养成这样的习惯——小病自我诊断,小钱自己去赚。
家里养了几只鸡,种了三分菜地,这就是小钱的来源。米自己种的前提下,柴油盐之类的开销,也是管够的。
大伯七十多就过世了,过世之前,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具体是什么病,也没有去大医院检查;反正也没有钱去根治。据说是癌症。
大伯母活了九十二岁。
在村里,大伯母算是长寿的人。但是她的晚年,却非常孤独。大儿子早亡,其他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身边没有人陪伴。
大伯母九十岁之后,腿脚就走不动了,只能坐轮椅。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她也要自己战战兢兢地站起来做饭。柴米油盐之类的,由邻居提供;儿女们凑钱给邻居。
大伯母过世后,四个儿女为了丧葬费,吵闹不休。
老一辈的人,总以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但是他们的晚年,并不如愿。
在我们村里,老夫妻生四五个孩子,很常见,最多的有九个。
儿女多,家里又穷,大家都没有读什么书,基本上是底层劳动力,因此对金钱,是斤斤计较的。儿女一个月给老父母五十块钱,都很为难,甚至一年到头,也有那么几个月,是不会给的。
为了谋生,多数的儿女都会外出务工。留在老家的儿女,要承担照顾老人的任务,又觉得自己太吃亏了,脸色是不好看的。
有一些家庭,儿女用老家的宅基地建新房,老人就被赶到了牛栏猪栏改成的小屋里住。
儿女的经济条件、三观,参差不齐,因此引发了“各种对比”,怨气就冒出来了。
老一辈的人,总以为,孩子多了,总有一个孩子有出息,会管自己的养老。这就够了。
现实却是不尽人意。正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
02
现在的我们,六十岁之后,要习惯“孤独终老”。
说说当下,如果是六十多岁的人,多半是60后。
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婚育观念开始改变,有很多孩子,概率是很低的。
那么家里只有一两个孩子,是不是就“靠得住”了呢?
答案是不会让老人满意的。
孩子的数量少,不代表就培育好了,本事大了。
很多孩子被溺爱,变成了败家子;很多孩子外出打工,收入不高,并且离家千万里;很多孩子,娶了媳妇忘了娘。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两个孩子因为父母偏心,或者盯着家里的钱财,就争吵不停,根本就没有和睦。
还有一种说法:孩子本事大,出国就白养活了;孩子在外地的大城市,等于半个;还不如在身边蹬三轮、卖白薯的人。
是的,孩子和父母的实际距离,决定了孝顺的方法,孝道的多少。
若身边有一个孩子,能够开小店,或者做小生意,在本地体制内,那就有依靠了。可是这样的情况,概率多大呢?
说到独生子女家庭,就更难了。
独生子女为了谋生,要四海为家。成家之后,要管四个老人。另外,买房买车,育儿的压力,都存在。
这老人的余生,肯定是顾不上的。老人就是对儿女道德绑架,也无济于事。
作家马德说: “忍受孤独是可怕的。当你看到那些享受孤独的人,一下子就不怕了。”
诚然,与其因为晚年没有人管而烦恼,不如调整心态,采用更有效的养老模式。
其一,准备养老金,医疗保险,经济上不依靠儿女。
其二,老夫妻一起锻炼身体,争取相伴的时间长一些。万一其中一个人先走,剩下的人还能生活独立。没有老伴之后,也接纳黄昏恋的新观念。
其三,寻找新的养老模式,比方说,小区老人抱团养老,请保姆,住养老院,以房子养老等。
其四,晚年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对自己的期望,避免无所事事。
03
巴尔扎克说过:“对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吃饱穿暖之后,有饱满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状况,不去抱怨,不去指责儿女。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若是靠别人生活,就更难了。
唯有习惯靠自己,哪怕是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喝酒,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种地,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唱歌,都是很丰盛的日子。
孤独终老,本是余生最常见的归途,不怨不恼。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