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印象深刻。

有个中年潦倒的女人,去找大师解惑。

她问大师:我一生孝顺父母,遵从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期待,可我事业受挫、婚姻破裂,如今一无所有,父母为何反而怨我无能?

大师答:孝顺是善因,但若硬扛不属于你的“因果”,便是在透支自己的能量。

短短一句话,却给我极大的触动。

也让我迫切的想要写下这篇文章。

一直以来,“孝”都被排在百善之首。

再加上血缘关系的缔结,让孩子与父母之间,成为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但,凡事都讲究过犹不及。

若“孝而无界”,过度介入和承担父母的人生课题,难免终遭反噬。

正所谓“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虚”,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咱们今天一起来聊聊,在一个家庭里,哪怕子女再怎么孝顺,也别承担父母留下的3种“因果”。



01.不要强行改变父母

从前几年开始,父母渐渐上了年纪,肉眼可见的有一种“衰老感”。

再加上各种慢性病扎堆出现,让人十分忧心。

有时,越是心疼,我越是想让他们按照我的意愿行事。

比如,不要每次做那么多的饭菜,一顿吃不完,舍不得倒掉,能吃好几天的剩菜剩饭。

可结果呢,依然如此。

我妈给出的理由是我爸饭量大,怕他吃不饱,全然忘了我爸患有糖尿病的客观事实。

也不要去听那些宣扬的神乎其神的“养生课”,一次买回来成箱成箱的“药酒”。

但是仍旧不听,还给我解释,说这“药酒”能治百病,周围买过的都说好。

有次我回老家,做菜时发现许多调味品都过期很久了,顺手就给扔掉了。

可没一会儿,我爸又捡了回来。

因为这事儿,我当时还动了火,跟老两口面红耳赤的争执了老半天。

到最后,看着我爸妈逐渐红温,心里一发酸,败下阵来。

说实话,我曾很多次怨憎过他们:

为他们陈旧且局限的认知,为自己出力不讨好的付出。



可现在的我,经历了一些事情,亲证了一些道理,才渐渐懂得了“课题分离”的道理。

于父母而言,他们的行为模式往往根植于数十年的经历与环境。

若是我们试图用“为你好”的名义改造父母,就是在背负和干涉他们的生命轨迹。

即使,我们是血亲。

但父母的固执与局限,依然是他们自己此生必修的功课,我们也要允许他们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承受后果。

否则,若强行纠正,轻则徒劳无功、激化矛盾。

重则,因果纠缠,让彼此都陷入疲累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很喜欢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做法。

他就曾因父亲固执己见而多次劝谏无果后,最终选择“敬而远之”,专注于自身修习。

他在《传习录》中写道:

孝不在形,而在心,强改父母,反失其真。

其实,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守住界限,才能斩断因果的束缚。



02.别被父母的期待绑缚一生

网上有人说:期待,是无形且又残酷的枷锁。

深以为然。

在《无声告白》这本书中,就讲过一个关于摆脱期待的故事。

在女主莉迪亚小时候,她的母亲因不甘被家庭禁锢,选择离家出走。

只是没多久,因为怀孕再次回归。

从那以后,关于母亲离开的往事,就成了莉迪亚心中深深的恐惧。

为了不让母亲再次离开,莉迪亚暗暗告诉自己,要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期待。

而她母亲没能成为医生的梦想,也将其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就这样,莉迪亚承托着母亲的希望,以母亲的好恶,度过着每一天。

没有人问她是否喜欢,也没人关注她的真实需求。

她像是一只被豢养的小鸟,只为了羽翼渐丰时,托举起父母未能实现的遗憾。

直到有一天,莉迪亚终于身心俱疲,在不堪重负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想起南怀瑾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的一句警示:

事父母如佛,是敬而非盲从,若父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便是颠倒因果。

是啊,真正的孝顺懂事,永远是“以爱供养”,而非“以命献祭”。

更不要因为父母的期待,为自己拴上“捆绑式孝顺”的铁链。

正如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的那样:

孩子只需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祖父母,乃至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

作为儿女的我们,一起共勉。



03.别去背负上一代留下的恩怨

在一些影视剧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剧情:

因为上一代人之间存在一些摩擦和仇怨,导致下一代的“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

甚至最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比如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实,这就是父母强行将自己的命脉、因果,加到了孩子身上,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可话说回来,在现实生活里,作为儿女的我们,面对上一辈人的恩怨是非,哪怕没人逼迫,有时也会将自己代入。

就像心理学中的“代际传递”理论指出:

家族的怨恨与矛盾,往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代。

可问题是,若是子女盲目承担父母的恩怨,例如为长辈的旧仇站队,或者卷入亲戚间的利益纠纷,只会让遗留下来的创伤循环不息。

甚至有一天,让我们自己遭受反噬。

比如我老家原先发生过一件事情。

有一对兄弟,本是一母同胞,但因为盖房问题而反目成仇,再无来往。

就连他们俩的妻儿,也成了陌路之人。

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老二的儿子与自己的大伯同桌吃饭,两个人一句话说不对付,当场大打出手。

大伯因为上了年纪,几个回合下来,没了气息。

而自己的亲侄子,也因此锒铛入狱。

说起来,真的是旧债未了,新债又生。

所以,作为儿女,关于上一代人的恩怨,一定要学会“睁只眼闭只眼”的充耳不闻。

只有放下心中执念,保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才能切断负面因果的链条。

也才能让那些昔日的悲剧,不再自己身上重演。



其实,作为儿女,孝顺父母本是天经地义。

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懂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于子女而言,能做的,就是以爱为舟,渡父母一段河,而非以身为桥,背负他们一生的山、

于父母而言,也应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只有我们以尊重的底色陪伴,接纳父母、疗愈自我,才能跳出宿命的轮回,让两代人都活的轻盈而完整。

毕竟,孝的终极境界,是“各自圆满”,而非“永远纠缠”。

大家说,对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