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制剂技艺
市级非遗项目
蒙药制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草原儿女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结晶。蒙药与中药相似,以草药为主要原料,将多种草药研磨成药末制成。草原与森林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资源,蒙古族先民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抗争中,不仅运用这些植物治疗疾病、骨折和外伤,还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蒙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是蒙医临床诊疗的常用药物。其来源涵盖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以植物药占比最大。蒙药制剂体系于公元 7 - 16 世纪逐步形成,自 16 世纪后持续发展至今。扎鲁特旗蒙药制剂技艺2024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鲁特旗蒙医医院蒙药制剂室成立于1951年,是全旗仅有的蒙药制剂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制剂工艺不断改进创新,研制出“额尔敦乌日乐”、“扎冲-13”等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康复及稳定病情等方面有着独特疗效蒙药,“满那格钦布”、“嘎日那格”等对肝胆病及胃病疗效显著的蒙药。
在蒙药资源保护与科普教育领域,制剂室同样成果斐然。通过长期收集、保存蒙药材标本实物,为蒙药学术研究提供珍贵实物资料;精心打造的 “百草园” 占地约 1000 平方米,以特色蒙药药用植物为主体,兼具科普宣教、观赏游览等多重功能;配套建设的 70 平方米 “蒙药展示厅”,则系统展示蒙药文化历史、炮制工艺与药材特性,成为传播蒙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自 2013 年起,扎鲁特旗蒙医医院肩负起全国第四次中(蒙)药资源普查项目重任,全面开展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中蒙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完成自治区普查办拟定的4个代表区,覆盖17个苏木(乡、镇)到达43个样地零点位置,每个样地按照普查要求操作采集数据,6个样地在庄稼和村庄,按照普查要求留下相关影像资料。经当地牧民、乡医交谈发现,当地民间用药希依热-地格达、孟根-地格达、旺拉嘎分别为花锚、梅华草、手掌参。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地道性强,因土地、气候、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原始自然环境变小,濒危品种日益增多。为此,扎鲁特旗蒙医医院依托 “百草园” 与 “蒙药展示厅” 两大平台,将普查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持续开展蒙药材的系统性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力求在传承蒙医药文化的同时,为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构筑起科学保护屏障 。
传统工艺蒙药制剂以临床疗效显著的蒙药经典处方为根基,经独特工艺研制而成。这类制剂不仅临床效果确切、使用便捷,且治疗费用亲民,深度融合蒙医地域文化特色、医院专科优势、专病诊疗特长及医师临床经验,已然成为蒙医临床用药体系的核心支柱。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从医疗服务层面,传统工艺蒙药制剂能够填补市售蒙成药产品的供给空白,切实满足群众对蒙医药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在临床实践领域,精准匹配临床治疗需求,显著提升蒙医诊疗效果;于文化传承角度,有力维护和彰显蒙医药的独特魅力与专业优势;在学术传承方面,系统整理、传承名老蒙医药专家的宝贵临床经验,为蒙医药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注入动力;从产业发展视角,其丰富的临床应用数据和实践基础,为蒙药新药研发提供扎实支撑,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药物的转化进程。
来源 │通辽文化旅游广电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