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世界目光聚焦在中东战火、俄乌胶着之际,南亚边境再度升温。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游客枪击事件成为导火索,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本已紧张的局势迅速升级。仇恨言辞、军事动员、外交交锋轮番上演,战争阴影再次笼罩喜马拉雅南麓。而就在局势临界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5日罕见发声,主动提出“愿为印巴提供斡旋平台”,释放出缓和信号,也为南亚战云密布的天空撕开一线希望。
然而,这样一场看似正义的外交调解,却凸显出当下国际秩序的无力感与双标逻辑。古特雷斯在记者会上宣称,“印巴局势达到多年来最高点”,但这不是联合国第一次发出此类警告,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每当克什米尔燃起火焰,联合国便例行公事般呼吁“克制、和平、对话”,而战争的车轮从未真正停歇。如今的调停倡议,更像是一场迟来的安慰剂、一句习惯性的外交辞令。
这次危机的根本不是一场单一恐袭,而是印巴两国长年对立、互不信任、政治极化的全面体现。印度总理莫迪借此事件加强强硬姿态,以满足其右翼民族主义支持者的情绪;而巴基斯坦新政府则在军方施压下毫不退让,动用导弹演练、边境增兵等手段对抗威胁。在这样的结构性对立中,任何“保持克制”的呼吁都近乎苍白。
古特雷斯明确表示,“军事方案不是出路”,但我们不得不追问:除了口头上的“愿意调解”,联合国还能做什么?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就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陷入尴尬地位。1948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47号决议至今仍被视为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的基础文件,但75年过去了,联合国既无法强制实施,也无法推动实质谈判。印巴两国早已把克什米尔当作国家主权的象征与民族情绪的杠杆,不会轻易交出谈判筹码。
在乌克兰危机、加沙战争等热点问题上,联合国早已被边缘化。面对北约的军事扩张、以色列的地毯式轰炸、美国的制裁外交,联合国在实质性干预方面几乎束手无策。而今,它再次站到聚光灯下试图在印巴之间“劝和促谈”,究竟是真有信心,还是只为展示存在感?这种“空心调停”如果不能配合实质性的国际机制与政治压力,只会沦为走过场。
这场危机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印巴已不再仅仅是“边境摩擦”,而是拥有核武器的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民族认同与战略安全上全面冲突的危险缩影。任何一次擦枪走火都可能引发升级,任何一次边境冲突都可能牵动全球格局。而此次冲突触发点竟是一场针对游客的枪击,表明武装行动早已突破军事线,延伸至社会层面,影响波及平民,民众的不安正在扩散、情绪正在点燃。
联合国呼吁“避免一场可能轻易失控的军事对抗”,这句话背后其实正是对现实的无奈承认。是的,现在的印巴对峙极易失控,一方面是印度国内“去穆斯林化”的政策引发巴方持续反感,另一方面是巴基斯坦军方与情报机构长期支持的克什米尔反印武装无法彻底收手。而每次袭击事件,都会成为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升强硬姿态的工具。外交失效,安全机制破裂,核威慑反成刺激冲突的引信。
在这种高度不稳定状态下,古特雷斯的“愿斡旋”只能做舆论平衡器。他的话语虽出自善意,但对正在积累怒火的印巴两国来说,显得过于温和。印度不可能接受外部介入克什米尔事务,调解平台的“中立”恰恰成为所有实质推动的障碍。
最现实的可能是:印巴会在外交层面维持“对话开放”的表象,同时在军事与安全层面各自加码。中东是如此,乌克兰是如此,现在轮到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