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全世界的注意力被红海、加沙与乌克兰战场吸引的同时,印度悄然在南亚点燃了另一颗“水雷”。5月6日,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印度正式对巴基斯坦发动“断水战”,以报复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旅游重镇帕哈尔格姆发生的致命袭击事件。这一行动的直接后果,是印度单方面撕毁1960年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印度河水域条约》,并准备切断对巴基斯坦最关键水源,杰纳布河的流量供应。这不是一场象征性外交操作,而是对巴基斯坦农业命脉、国家安全甚至生存底线的赤裸裸挑衅。



莫迪此举表面上是为了“国家利益”,实则是借袭击事件大做文章,以军事以外的手段操控地缘格局。他在公开演讲中宣称,“印度的水以前都是向外流的,但现在要停下来照顾印度的利益”,语气强硬。至于袭击是否真的与巴基斯坦有关,无人认领,证据全无,但莫迪不等真相水落石出,已经先将“惩罚”抛了出去。在莫迪的民族主义叙事中,克什米尔是一块伤口,而巴基斯坦始终是“外部敌人”的完美标签。断水,既是对内凝聚人心的工具,也是对外施压的武器。

而巴基斯坦方面的反应则愤怒而清晰。巴旁遮普省灌溉部门负责人卡西姆·皮尔扎达直言:“我们看到了杰纳布河流量的非自然变化。”杰纳布河是巴基斯坦农业大动脉,几乎供应了其北部与中部大片农业区的灌溉用水。巴基斯坦总人口中将近一半集中在旁遮普省,该地是“巴基斯坦的粮仓”。一旦断水,不仅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经济崩溃,更将引发大规模饥荒、流民潮、甚至社会动荡。正因如此,巴方已经将此举直接定性为“敌对行为”,并通过外交与军事双渠道发出严厉警告。



必须指出,印度此次行为彻底打破了《印度河水域条约》的最后底线。自1960年以来,即便在印巴多次战争期间,该协议仍然得以维持,被国际社会视为“南亚稳定锚点”。如今印度政府以“反恐”之名撕毁协议,等同于在印巴关系的最脆弱点上投下重磅炸弹。一场“水源战争”的开打,正在使两个核国家滑向危险边缘。

印度实际上早已在克什米尔推进系列水电工程,包括帕卡尔杜尔、基鲁、夸尔和拉特勒四大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兆瓦,位置都在控制上游水流的关键点上。如今莫迪借机“开闸断水”,不过是让这些战略布局全面转为进攻工具。在这场不流血却极致致命的“水战”中,印度正一步步拿捏住巴基斯坦的命门。

而美国的态度再次暴露了其双标本质。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口头上“敦促双方保持克制”,但没有谴责印度单方面撕毁协议的行为,也未提出任何实际干预措施。这与美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印太战略”、大肆拉拢印度抗衡中国的做法完全一致。印巴冲突对美国而言,从来不是道义问题,而是可以调度的战略变量。印度越是强势,美国越是沉默。巴基斯坦的水源、南亚的稳定,在华盛顿的外交天平上,显然远不如“遏制中国”重要。



至于联合国,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性表态。这再一次证明,当前的国际治理机制在面对强国单边行动时形同虚设。印度敢于公开撕毁国际条约、操控跨境水源,部分原因就在于联合国对以色列、对美国、对其他地区霸凌行径的“习惯性失语”,已经纵容了区域大国的“模仿成本”。

而这场“断水战”的后果绝不仅限于印巴之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紧张加剧,水安全已逐渐从生态议题转变为地缘武器。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多个地区,类似印度这种“上游绑架下游”的地缘结构广泛存在。一旦此次印度得逞,将形成极其危险的示范效应:只要在上游、只要强势,就可以肆意操纵水龙头。到那时,不只是南亚,全世界都将进入“水霸权”的新时代。

面对如此紧张的形势,全球社会必须直面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否允许任何国家在无国际授权情况下,单方面撕毁跨境水资源协议?第二,是否承认“反恐”之名可以成为动用战略水资源的合法借口?如果这两条红线被印度越过,未来任何跨境河流都将成为冲突导火索,任何所谓的“协议”都将如废纸一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