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德国政坛再次掀起惊涛骇浪。5月5日,德国选择党(AfD)正式起诉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理由是后者将其列为“极右翼极端组织”,此举被选择党指为“政治污蔑”与“选举打压”。这场政党与国家情报机关之间的正面冲突,既是德国民主机制的强烈震荡,也是极右翼力量卷土重来的又一警示。



选择党提起诉讼的时机并非巧合。就在本月初,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发布的一份长篇报告中,首次系统性确认选择党具备“极端主义性质”,并强调其基于种族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德国自由民主秩序根本相冲。换言之,在情报部门眼中,这个在德国多地崛起的政党,已不再只是“民粹”,而是一种潜在的制度破坏力量。

而选择党的反应也异常强硬。不再仅是抗议或媒体喊话,而是直接走法律程序,控告情报机构“越权滥权”。其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一方表示,该党已向科隆行政法院提交诉状,称宪法保卫局此举违反了政治中立与程序正义,“有违民主规则”。

问题来了:德国选择党究竟是遭遇“国家机器的政治打压”,还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正逐步越界、侵蚀德国宪政根基?

从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来看,选择党早已不是一个边缘小众党派。在今年2月的地方选举中,该党跃居第二,远超绿党与自民党,成为保守派以外的最大政治力量。其在东部地区的支持率甚至逼近第一大党,尤其是在萨克森、图林根等州,已形成事实上的区域性主导。



这背后,是一场沉默中的“思想地震”。在移民问题、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社会治安等多重压力叠加之下,大量德国民众对传统政治精英与主流政党感到幻灭,对选择党这种“说狠话、搞对立”的极端话语模式反而产生了共鸣。选择党不仅抓住民粹情绪,还深耕社交媒体,构建起一个封闭、对抗性的舆论场,形成了“极右意识形态泡沫”的自我强化。

宪法保卫局显然早已嗅到危险信号。他们所担心的不是选举得票本身,而是这种以“民主机制”为外衣、以“系统颠覆”为实质的政治力量,正在步步渗透制度缝隙。这次情报报告明确指出,选择党鼓吹的“种族文化认同”已经严重背离德国宪法的“多元、公民平等”立场。换言之,选择党正走在一条将“身份政治”推向极端、以民族主义代替宪政规范的路上。

而对于选择党而言,将宪法保卫局告上法庭,则是其“受害者叙事”的再强化。在其支持者眼中,这是一场“反对体制打压”的正义之战,是人民之声被主流压制的典型案例。他们的诉讼目的不只是法律胜诉,更是政治宣传:向广大潜在选民传递“我们被体制围剿,是因为我们说出了真话”。

这种极右打法我们并不陌生:用“被迫害”换取“同情票”,用“政治不正确”塑造“反叛标签”。这正是欧美右翼民粹主义势力过去十年的核心策略,从美国的特朗普,到法国的勒庞,再到匈牙利的欧尔班,莫不如此。而德国,正在成为下一个实验场。



此时,联邦宪法保卫局的动手,可谓是一场“制度防卫反击战”。但这场战斗注定不会轻松。情报机构虽有强大的监视手段与数据支撑,但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站上合法选举舞台、并不断膨胀的民粹政治体。德国宪法赋予选择党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也注定了这场交锋将通过漫长的法律路径进行,而非行政一锤定音。

问题的本质在于:一个在表面上遵循民主程序、但在意识形态与主张上走向极端的政党,是否能被民主机制本身所纠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德国又该如何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必须警惕的是,当前正是极右翼政治最易伺机而动的历史窗口。乌克兰战争带来的难民潮、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中产焦虑、绿能转型引发的保守反弹、欧盟官僚体系的强硬压力,都在构成极右势力的“情绪燃料”。

而德国选择党恰恰明白,最强的动员不是政策逻辑,而是敌我划分;不是具体议题,而是身份认同。一旦主流社会放任这种“极化动员”蔓延,接下来崩塌的就不只是选票结构,而是德国数十年构筑的民主防火墙。

此时此刻,德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制度免疫力”的重要检验。宪法保卫局的定性,法院是否支持,社会是否接受,舆论是否分裂,所有这些环节,都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国家自卫战。

而这一切,不只关系到德国的未来,也将成为整个西方世界在极右浪潮面前的一面镜子。选择党能否突破制度封锁,情报机关是否能坚守底线,德国社会是否还能维持共识?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不仅仅是一起政党起诉情报机构的法律案件,而是一场关于“民主能否自我保护”的世纪大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