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点击音频,听有趣的广播剧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今天我们探访的是见证宋辽和平盟约的千年丰碑——回銮碑。
游客:导游,这块碑名字好特别,“回銮碑”是啥意思呀?
导游:这碑可大有来头!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二十万大军南下,一直攻到濒临黄河北岸的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濮阳),从正面直接威胁宋都开封,北宋君臣大为震惊。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亲临前线督师抗辽,宋真宗勉强赞同亲征。当辽军数千骑逼近城下时,宋军迎击,斩获大半。辽统治者请盟,宋真宗许之。十二月,宋辽双方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议和后,辽军撤走,此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辽军撤退时,真宗皇帝亲笔写下《契丹出境诗》。此碑因皇帝“銮驾回京”故得名“回銮碑”,民间也叫“契丹出境碑”。
游客:原来如此!
游客:那碑上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呢?
导游:这通原碑下部的文字已经剥蚀全没,不过上部二十八个字还清晰可识,可以看出碑文字大如拳,秀丽流畅,系草书阴刻,额题为“契丹出境”。
碑文记录了真宗亲征的壮志、盟约达成的经过,还有辽军北撤的场景。最经典的一句是“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表达了皇帝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这碑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现场记录”,更是宋真宗御笔真迹,书法遒劲洒脱,堪称北宋碑刻的瑰宝!
游客:导游,这碑对研究历史有什么帮助?
导游:它可是“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见证!过去史书对盟约细节记载模糊,而碑文直接还原了真宗的视角,填补了文献空白。历史学家通过碑文分析,发现宋辽并非单纯“纳贡求和”,而是以平等互市为基础的长久和平,彻底扭转了传统认知。
回銮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始建于北宋,是北宋和辽双方由交战向和平转折的标志,也是研究“澶渊之盟”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文物。2019年10月,回銮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合出品,聚焦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罗栋巍 马翔
图片来源:濮阳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