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榆中县上花岔乡的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药农正抢抓墒情移栽甘草幼苗,田间地头采挖甘草的群众往来穿梭,加工园区内切片、烘干、打包生产线马力全开,已包装好的中药材整装待发,勾勒出一幅种、采、加、销全链条联动的火热图景。

产业铺就“黄金带”

从贡井镇的仿野生种植基地,到哈岘乡的标准化药田;从马坡乡的种苗繁育温室,到上花岔乡的初加工车间,中药材产业已在榆中县形成七乡镇联动、全链条发力的集群效应。榆中县聚焦“3+2+N”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项行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核心区。

全县重点布局甘草、当归、黄芪三大主导品种,辅以黄芩、大黄等特色药材,构建起“13.5万亩种植基地+3个鲜切加工园区+1500亩种苗基地”的全产业链体系。2025年,预计总产量将突破2.9万吨,产值超3亿元。

道地品质铸品牌

“我们主要推广的种植模式包括以甘草为主的仿野生种植、以柴胡为主的粮药套种、以当归为主的菜药轮作生态种植等。”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仿野生种植基地1万多亩,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2万多亩,基地生产的中药材品质高,无农残。经检测,榆中甘草酸含量为3.6%以上,高出药典标准的1倍;甘草苷含量为1.5%以上,高出药典标准的2倍;马坡当归挥发油含量为1.1%,高出药典标准2.7倍。

这一组组数据彰显着榆中道地药材的硬核实力。榆中县通过实施仿“野生栽培+GAP”标准化双轨并进战略,打造种苗繁育基地1500亩、产出种苗1350吨,有效缓解了北山地区万亩药田的种苗荒。奇正藏药、亚兰药业等龙头企业的入驻,推动产业链向萃取、制剂等高端领域延伸。

联农带农共致富

目前,该县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国家级示范社宏鑫合作社带动近百户种植甘草、黄芪、黄芩等,正源公司辐射5乡镇发展甘草订单农业,宏鑫、正源、华源3家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药超万吨。通过“六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供种、技术、收购等),农户种植风险大幅降低,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全县直接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以务工、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助农户增收1.3万元以上,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已然成形。

“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的创新模式,让上花岔乡百禄村药农张正玉尝到甜头,“我的20多亩地转给合作社集中统一种植,我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我感觉比自己种地稳当多了。”

药香飘向全世界

“我们合作社在上花岔乡流转土地8000余亩,主要种植甘草、大黄、黄芪,今年采挖800余亩,预计总产量达700吨,产值突破2000万元。我们与天津盛世百草签订了三年销售协议,产品直接出口至日本。”榆中汇源瑞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存利说。

在榆中宏鑫药材合作社的仓储车间,打包完成的优质黄芪正装车发往广州药市;正源公司的甘草切片车间里,自动化流水线将产品送往天津港出口日本。目前,榆中县中药材已形成“内销+外贸”双循环格局:5%药材直供日本市场,40%与国药集团等药企订单合作,55%通过陇西市场和地头自销等形式销售。

从育苗到加工,从田间到车间,从仿野生栽培到高端萃取,从土地流转到分红务工,榆中县的探索不止步于田间地头,更延伸至市场前沿,一株株道地药材正将传统种植引向现代化集群,让“黄土生金”的梦想照进现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通讯员 张永琰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