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擦黑,老周蹲在院门口吧嗒旱烟,望着铅灰色的天直皱眉。村广播晌起来,说明天开始有强降雨,还带着大风降温,鲁南鲁中南部得留神。“立夏都过了,咋还跟倒春寒似的?
”隔壁王婶嘟囔着收晒谷场上的玉米,语气里满是疑惑。气象预测说,未来三天山东不少地儿要遭强降雨,局部还有8到10级雷暴大风。鲁南、鲁中南部和半岛南部是重灾区,雨点能砸得人抬不起头,风刮得能掀屋顶瓦片。
济南、青岛这些地儿呢,气温也跟着往下掉,白天最高才28℃,夜里直降到11℃,温差大得跟坐过山车似的。村里李大爷家的大棚最先遭了殃,大风把塑料布撕得稀巴烂,刚开花的黄瓜苗歪歪扭扭。
公路上也不省心,低洼地段积水能没过脚踝,轿车熄火停在路中间,司机急得直按喇叭。
山区里的张叔更揪心,就怕雨水泡松了山土,万一滑坡下来,自家屋子可就在山脚下啊。这天气一闹,争议也跟着来了。有人说气象预警挺及时,可村里好多老人听不懂手机通知。
还有人抱怨排水系统不给力,城里有些路段积水半天不退,电动车都敢蹚过去,多危险。最让人担心的是地里的庄稼,这会儿正是拔节的时候,雨水泡久了根烂,大风一吹全倒伏,秋收怕要减产。你看那新闻里,烟台果农连夜给果树搭支架,就怕大风把刚坐果的苹果吹掉。
德州的菜农更愁,刚摘的黄瓜茄子运不出去,烂在地里可咋办,菜价说不定又得涨。医院里也热闹起来,老人小孩感冒发烧的多了,医生说都是温差大闹的,穿衣没跟上。“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这立夏的天比清明还折腾,农谚也得跟着变?
我个人觉得,咱老百姓得多留意天气预报,别管地里活多急,先把防灾措施做足。
相关部门也得想想招,山区的排水渠该修修,农村的预警能不能用大喇叭多喊几遍,老人听得懂。虽说7日之后天转晴了,可早晚温差超过15℃,早上穿棉袄中午穿短袖,谁受得了?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穿衣得一层一层套,别图省事,健康比啥都重要。还有那交通部门,雨后路面滑,弯道多的地儿得设警示牌,车祸可不会挑天气。这场天气折腾下来,暴露出的问题不少。
农业靠天吃饭,可不能光靠天,得自己有防备。城市排水、农村预警,这些细节做好了,老百姓心里才踏实,损失也能少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万全准备,咱老百姓的日子,就得这样稳当些。
至于未来天气还会不会这么反常,咱都得留个心眼,多琢磨着怎么应对,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