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大树下,李老汉吧嗒着旱烟袋直念叨。“第二轮承包马上到期,地该咋整?
”这话成了最近村里的热锅蚂蚁。
谁都知道,地是农民的根,这话搁哪儿都不假。
国家这回政策明明白白:延包30年,从合同到期日算起。
原先确权颁证的地接着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成了主基调。
可愁坏了刚嫁进来的张婶——家里五口人就三亩地,往后日子咋打算?“三权分置”跟着火起来,好多人却闹不明白。村支书掰着手指头数:集体握着所有权,农民揣着承包权,经营权能流转赚钱。
柳州有个北岸村,靠这招把“智慧农业”基地的经营权卖了好价钱,村民年底多拿两成分红。政策说允许“小调整”,可门槛比门框还高。自然灾害冲毁了地,或者村里没地的人实在太多,才能动一动。
但得全村三分之二以上人同意,还要乡里县里层层批,想随便调?
没门儿!
有人拍手叫好:地稳当了,敢往地里砸钱建大棚了。有人皱起眉头:新出生的娃没地分,老辈人走了地还占着,这公平不?村东头的王大哥算过账:自己外出打工,把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租金比自己种多挣三千块。
“定心丸”吃下了,挑战也跟着来了。规模化种地需要新技术,五十岁的李叔盯着手机犯难:这智能灌溉咋操作?
政策给了三十年,可年轻人愿不愿意回来种地?地要是没人种,再好的政策也白搭。
我个人觉得,延包不是一延了之。得让农民知道,承包权稳稳在手里,经营权能盘活变现。
更得想想办法,让土地既能留住老把式,也能吸引新面孔。
老辈人常说“地不亏人”,现在政策也不亏农民。三十年租期长远,可路子得自己走出来。至于那些没解决的难事儿——比如新人口的地咋补,流转的钱咋透明——或许正是下一步要破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