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陕西泾阳县雒仵村沉浸在肃穆的气氛中。97岁的仵德厚老人走完了传奇一生,村民们惊讶地发现,这场普通的乡村葬礼竟吸引了海峡两岸的目光:台湾省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派人送来"民族之光"牌匾,数十位国民党退役将领跨越海峡前来吊唁,北京抗战纪念馆也发来唁电。更令人震撼的是,老人遗留的日记中,赫然记载着"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的身份。

这场葬礼揭开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秘密。这位在黄土高原放羊种地的普通农民,曾是抗战史上最悲壮的敢死队指挥官。1938年台儿庄战役最危急时刻,身为国军30师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率40名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手持大刀,与日军展开五昼夜巷战。当硝烟散尽时,敢死队仅存3人,仵德厚左手中弹致残,却在城墙上写下"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血书。

1910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县的仵德厚,少年时代便展现出过人的刚毅。14岁因家道中落辍学,却坚持自学考入陕西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冯玉祥在陕西招募学生兵,16岁的仵德厚投笔从戎,从此开启戎马生涯。

抗战爆发后,仵德厚的军事才能在血火中淬炼。1937年卢沟桥事变,他率部坚守河北房山高地,全营600余人战至仅剩100余人,左手被日军狙击手击穿仍不下火线。1938年台儿庄战役,他独创"敢死队夜袭战术",率部从日军侧翼突入城内,用血肉之躯撕开敌军防线。孙连仲将军战后亲自为其佩戴金质嘉禾勋章,称其为"西北军之魂"。



武汉会战期间,仵德厚升任团长,率部在富金山阻击日军35天。面对日军毒气弹攻击,他身先士卒用湿布掩面作战,全团2800人仅存300余人,却歼灭日军3000余人。这场战役被他称为"最残酷的战斗",但也让他赢得"仵疯子"的绰号。

抗战胜利并未给仵德厚带来安宁。1948年太原战役,他因反对起义导致黄樵松将军被捕,成为解放战争中少数"顽抗到底"的国民党将领。1949年被俘后,他在山西服刑十年,刑满释放后又在砖厂劳动改造十六年。

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在回忆录中,他坦言:"抗战时我是保家卫国,内战时却成了历史罪人。"1975年特赦返乡后,这位曾经的少将师长隐姓埋名,在雒仵村当起了农民。他用树枝在黄土墙上书写《正气歌》,却叮嘱家人"不要对外人提过去"。



2003年,作家方军的采访让他重回公众视野。面对镜头,这位93岁的老兵反复强调:"我不是将军,只是个打过鬼子的兵。"他的故事经凤凰卫视播出后,引发两岸震动。连战在唁电中称:"仵将军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其功炳千秋。"大陆媒体则评价他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抗战英雄"。

仵德厚的葬礼成为两岸关系的特殊注脚。台湾省方面,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送来挽联"台庄喋血成仁事,青史留名抗日功";大陆方面,陕西省政协追认他为"爱国民主人士",并在其家乡建立纪念馆。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致敬,折射出中华民族对抗战英雄的共同敬仰。

更具深意的是,他的子女选择将骨灰安葬在雒仵村,墓前立起"抗日老兵仵德厚之墓"的石碑。碑文写道:"其生平如渭水跌宕,其精神似秦岭巍峨。"这种民间自发的纪念,与官方评价形成微妙呼应,展现了历史叙事的多元维度。

历史学者指出,仵德厚的人生轨迹,是20世纪中国军人命运的缩影。他的抗战功勋与内战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正如他晚年所言:"我这辈子打过鬼子,也打过同胞,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这种坦诚与担当,让他超越了党派立场,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2015年,仵德厚被追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此时他已离世八年,奖章由其子仵晓东代领。在颁奖仪式上,主持人特别提到:"这枚奖章不仅属于仵德厚个人,更属于所有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

他故事持续发酵:台湾省出版《仵德厚将军口述史》,大陆拍摄纪录片《最后的敢死队》,两岸青年学生自发组织"重走仵德厚抗战路"活动。2024年清明,数百名两岸民众齐聚雒仵村,在将军碑前献上鲜花,其中一位台湾省老兵哽咽道:"我们终于找到回家的路。"



这种跨越海峡的共鸣,源于民族记忆的深层共振。仵德厚用一生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的褶皱中,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战的英雄,永远值得被铭记。正如他在台儿庄战役中写下的诗句:"百战黄沙血未干,将军百战死犹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