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看《南史谢庄传》,觉得很有点意思。谢庄,这位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年纪才七岁,就能写一手绝妙文章。历史的记载,有时也有夸张之弊。
谢庄从小就表现出聪明的才智,这一点不容置疑。成年以后,谢庄一表人才,文采俊逸,连宋文帝看见他以后,也大为赞赏,并对身旁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谌说:“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这位皇帝的感慨,倒也不是无的放矢的浮泛之言。应该说,从谢灵运(包括谢庄)到稍后的谢脁,仅在文学领域里,就出现很多杰出人才。
由此,联想到当下的作家、为文者(包括每天都出现的大量微信写手),要写出与别人的不同来,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有出息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王海鸰电视剧《人世间》等等)、为文者,总是要有眼界、有品性、有格局,他(她)们中间,有的作家几乎是动用一生的生活积累、锤炼多年的文字功底,挑灯夜战、精心打磨,才写出了不与他人他作者有任何牵连的、经营出自己风格的作品来。正如酒必须经过窖藏,才能成为佳酿;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总不免有些生涩,需要一个糖化过程,方甜美可口。
尤其文学,更是一个徐徐积累的过程,是急不得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揠苗助长,绝不是个好办法。文学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立竿见影。
文学,那是必须几代人的心血,才能浇灌出来的花朵。对一个民族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作家群落来说,也是这样。
时兴的东西,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站得住脚的东西。如同在市场上叫嚷着最响的小贩,卖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货物。有鉴于此,不禁想起中国的一句民谚:“跟着鸭子走,早晚学个罗圈腿。”这倒是值得我们为文者(包括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深思。
鄙人认为,对文学要严肃一点。没有把握的作品(文章),先把作品放在抽屉里。冷却一下脑袋,绝对是件有益无害的事情,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