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18时47分,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电子屏跳出直线,监视器警报声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创作者周晴永远合上了洞察童真的双眼。



三天后,上海作协的讣告犹如投入湖心的巨石——谁能想到,给千万家庭编织童话的人,自己却成了未解之谜?



2023年10月25日,她在虹口区某小学的"作家进校园"活动中,三次将保温杯碰倒而不自知。现场照片显示,这位曾经神采飞扬的作家,需要扶着讲台才能完成20分钟发言。



更令人揪心的是,她在后台悄悄服用止疼片的画面,被工作人员误以为是"补充维生素"。这种对身体信号的漠视,恰似2019年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签售现场晕倒的前奏。



深入剖析周晴的创作生涯,会发现惊人的双重性。出身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的她,1986年以《弄堂里的月光》叩开文坛大门时,绝不会想到日后要平衡总编与作家的双重身份。



2003年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后,她开创了"午间创作法"——利用12:30-13:30的休息时间,在办公室隔间完成了《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与2021年猝逝的科幻作家程玮惊人相似,后者也是在出版社主编任期内倒下的。



舆论场的撕裂折射出时代病症。有家长在育儿论坛晒出周晴生前签售会的视频:2019年上海书展,她连续签名4小时后右手发抖,仍坚持为第527个读者画上笑脸。



评论区却出现刺眼留言:"年薪百万的作家喊累?环卫工人找谁诉苦?"这种争议与2022年杨红樱被质疑"贩卖焦虑"时如出一辙。



更值得深思的是,周晴儿子在北大未名BBS的悼念帖下,有匿名用户追问:"天才儿童背后是否站着虎妈?"



5月5日清晨,周晴的骨灰悄然落葬于福寿园文星苑。这个专门安葬文化名人的墓区,新立的墓碑上只镌刻着"造梦人"三个字。



葬礼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其临终遗言是"抽屉里还有三本未完成的手稿"。



而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存档库里,人们找到了2024年1月的选题申报表——《记忆迷宫》的策划案上,"周晴"的签名墨水已微微晕散,仿佛预示着什么。



当《十万个为什么》仍在启迪童心时,它的修订者却留下57个未解的人生之问。从程玮到周晴,这些早逝的造梦者用生命划出警示红线:我们是否在用童真故事粉饰成年世界的残酷?



当书页间的阳光照进现实,照亮的究竟是纯真童年,还是文化生产者被透支的生命?或许每个翻开周晴作品的人,都该听听那本《QQ宝贝》里的隐藏台词——在给孩子们讲述温暖之前,请先守护好自己的星光。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