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一,荣昌火了,荣昌成了一个著名的网红城市,而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却意外成了最大的网红!
虽然荣昌火了,但是高书记明显瘦了,一方面是因为他过度操劳,另一方面是他非常自律,经常长跑锻炼。
荣昌是个小地方,整个城市餐厅接待旅客的能力只有两万人,而整个五一期间,全国各地有150万人发疯一般涌向荣昌,人们想看一看荣昌的新气象,想去区政府食堂尝一尝放心的饭菜,想去尝一尝闻名海内外的卤鹅!
当然,这与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和万区长的大力宣传推动,懂得利用流量带动当地经济有莫大关系。这两位荣昌的最高主官始终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不管走到哪里,都允许人们自由拍摄,把人心抓住,把流量拉满,把身子站直,这才是官员该有的样子!
2025年五一,重庆荣昌以一种近乎魔幻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这座常住人口仅60万的川南小城,在短短两日内涌入超百万游客,万灵古镇元宇宙夜游项目单日客流突破12万,安陶镇窑火彻夜不熄,00后陶艺师张悦的“丑萌陶猪”日销2000件,荣昌陶器销售额冲至4.3亿元……当数据化作滚烫的烟火,人们惊觉:荣昌,已悄然成为现象级文旅新样本。
这座古称昌州的千年古城,究竟凭什么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答案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更藏在政府与民间的“双向奔赴”中。
“淄博有烧烤,天水有麻辣烫,荣昌有卤鹅。”当草根网红“卤鹅哥”林江在长沙街头追逐外国网红“甲亢哥”的视频爆火,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敏锐捕捉到了流量密码。
他当机立断:报销“卤鹅哥”跨城追流量的费用,重奖10万元,并授予其“荣昌文旅推广大使”称号。这一记“四两拨千斤”,让卤鹅的香气从巴蜀小城飘向全国。
当领导不仅仅要敏感善于抓住机会,更要有魄力当机立断,机会稍纵即逝,这一点,高洪波书记做的很到位!
当然,一个社会绝不能只有少数人狂欢,大多数人负重前行,而应该让大多数人感到心安和幸福才行!
但荣昌的志向远不止于一只鹅。
政府食堂变身“美食博物馆”,20元就能尝遍猪油泡粑、羊肉汤、黄凉粉等20道“荣昌味道”;万灵古镇的元宇宙夜游,让千年陶文化与赛博朋克光影碰撞出奇幻火花;安陶镇的生肖盲盒陶器,以67%的销售额占比证明:传统手艺嫁接现代审美,便能焕发新生。
政府食堂的食材和饭菜是可靠的,人们心里放心,但是这个价格更亲民,其实在物价上涨的今天,这样的价格几乎只是成本价。这表现了政府和民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大家一律平等对待。
流量如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荣昌深谙:网红城市的下半场,拼的是服务温度。五一期间,高洪波书记的十项“了不起的决策”,堪称文旅服务的教科书:
- 交通革命
- :全市公共区域停车免费,交警化身“交通导游”,柔性执法取代冰冷罚单;
- 景区破壁
- :所有国有景区免门票,政府食堂向公众开放,2元一碗的羊肉汤让游客直呼“比家里还实惠”;
- 服务升级
- :3000名志愿者驻守高铁站、景区,提供从路线指引到免费接送的“管家式服务”;雷锋执法车24小时巡逻,备有应急药品、充电宝,甚至能帮游客换轮胎;
- 民生温度
- :允许商户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摆摊,让市井烟火与城市管理和谐共生。
最令人动容的,是政府食堂的“疯狂24小时”。
5月1日至5日,食堂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厨师团队连轴转14小时,蒸1200斤米饭、炒1500斤猪肉。当游客在社交媒体晒出“3元吃饱、5元吃好”的体验时,荣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以人民为中心”。
政府食堂的厨师不够用,又从外面请了一大批厨师和志愿者才勉强够用,很多厨师一天12个小时不停休息,下班的时候手都发麻了。
当有的城市想着借着节日捞一把的时候,荣昌这么一搞,境界就出来了!
荣昌的爆红,离不开高洪波书记的“流量操盘术”。
其实高洪波书记一直在考虑社会发展和消费的问题,他能够与时俱进,抓住流量密码的泼天富贵,实属不易。最主要的还是他有一颗真诚为老百姓服务的心!
从1月经济工作会上号召干部带头消费,到4月组团喊话周鸿祎制造话题,再到五一期间政府食堂开放冲上热搜,荣昌的每一步都踩准了流量节拍。
但荣昌的“红”,绝非偶然。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该不该学淄博”时,荣昌已将“服务型政府”理念推向极致:
- 公务员变“店小二”
- :北站志愿者“问路必送”的承诺,让游客感受到“被重视的尊严”;
- 官民互动零距离
- :高洪波书记亲自下场与网红互动,用“周鸿祎同款卤鹅”制造传播爆点;
- 长效思维
- :政府食堂开放非一时作秀,而是计划常态化运营,让“宠游客”成为城市基因。
正如网友所言:“荣昌的免费不是贴钱,是投资人心。”当游客因感动而消费,因尊重而传播,荣昌的“流量经济学”便完成了闭环。
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在实处,体现每一个细节当中,变成可操作的政策和人民的红利与财富,老百姓富了,大家日子好过了,当官的脸上才有光!
荣昌现象,确实给中国城市治理上了生动一课:
- 流量思维≠短期功利
- :荣昌的“宠游客”不是作秀,而是将服务融入城市DNA。当公务员以“引导群众致富”为使命,当政府食堂成为“城市会客厅”,流量自然转化为发展动能;
- 文化传承需要年轻化表达
- :生肖盲盒陶器、元宇宙夜游证明,传统文化只有拥抱Z世代,才能焕发新生;
- 官民共治才是王道
- :从允许摆摊到志愿者服务,荣昌用行动证明:城市管理不是“猫鼠游戏”,而是“双向奔赴”。
如今的荣昌,依然在创造奇迹:政府食堂日均接待量突破3000人,万灵古镇夜游项目预约排至端午,陶艺师张悦正筹备“丑萌陶猪”IP联名……但荣昌的价值,远不止于数据。
它让我们看到:当政府放下“官架子”,当城市充满“人情味”,爆红便能走向长红。
“人来了,什么都来了。”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荣昌的终极密码。愿更多城市能读懂这份“温度经济学”,让中国的大街小巷,都飘荡着荣昌般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毕竟,一个能让人“吃饱了继续逛”的城市,何愁没有未来?
荣昌味道,是卤鹅的香、陶器的雅,更是服务的暖;荣昌温度,是政府的诚、民风的淳,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奔赴。
这,或许就是荣昌带给中国城市的最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