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范俭先后拍摄了纪录片的哥》《活着》《摇摇晃晃的人间》《两个星球》《被遗忘的春天》。 导演范俭依托于自己的多部纪录片的创作心得,所思所想,完成了《人间明暗》这部非虚构纪实文字作品。本次活动,他将携《两个星球》和新书《人间明暗》来与北京的小伙伴进行分享。

凹凸镜DOC特邀媒体人、影评人余雅琴担任主持人,导演范俭, 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李伦,纪录片 导演周浩三位嘉宾一起畅聊《两个星球》的幕后故事。 现场观众拍范俭老师的书《人间明暗》,在小红书上发文,并@北贝read and be better,可以抽取精美礼品。


《两个星球》

导演: 范俭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祝俊生和叶红梅8岁的女儿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遇难。地震后,他们在伤痛中开始再次生育,他们期待生一个女儿,但造化弄人,他们最终迎来的是个儿子。2017年,儿子川川6岁,家庭内部暗流涌动——父子之间有明显距离,母亲要求儿子记住那场灾难,并感恩自己从未谋面的姐姐,年幼的川川如何面对这一切?游哥、高姐是叶红梅一家的患难朋友,他们的女儿也在地震中遇难,当叶红梅一家迎来男孩诞生时,他家也迎来新的女儿。灾难后的土地上有多少灯火明灭,就有多少悲欢离合上演。成年人仍然时时刻刻被记忆纠缠,年轻生命兀自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十二载一轮回,有些疼痛似乎走不出这轮回。

本片曾参加国内外多个影展:2021纽约国际纪录片(DOC NYC)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2021韩国DMZ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2021西宁FIRST青年影展竞赛,最佳纪录片提名、2021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展映、2021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提名、2022新西兰边锋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

活动时间

5月11日 星期日

14:30-15:10 签到

15:15-17:10

《两个星球》赏析

本片采用DCP格式放映

(已获得网络播出许可证)

17:11-17:56

沙龙交流

费用:46.5元

购票进群请加微信:aotujingdoc

放映地点:

深影国际影城

海淀区学院南路50号哇沃生活广场3层

在明明暗暗的人间,我努力探寻其中的光亮

作者:范俭


自序

201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四川省都江堰市郊外的宝山陵园里人头攒动,烟雾缭绕。一阵鞭炮声忽然炸裂开来,人们用这声音呼叫着在这巨大灾难中逝去的年幼生命的亡灵——都江堰新建小学二百多个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安葬在这里。

叶红梅、祝俊生夫妇也在这人群中,他俩带着七岁大的儿子祝叶桂川来祭奠女儿祝星雨。十年前,祝星雨上二年级,在 5 月 12 日的地动山摇中不幸罹难。失去了当时唯一的孩子后,夫妻俩开始漫长而艰难的重新生育之旅。年届四十的叶红梅想要再次成为母亲,经历了两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育长跑——像她这样的震后失独再生育女性有五千六百多人。直到 2011 年 5 月 20 日,叶红梅终于生下一个孩子,也就是祝叶桂川。

叶红梅让川川在姐姐的墓碑前放了两颗鲜红的草莓,这是他们在家里种植的,清晨刚刚摘下。墓碑上有一张祝星雨三寸大小的照片,她微笑着,眉宇和弟弟很像,她的生命定格在了七岁半。我在旁边端着摄影机拍摄这一幕。九年前我认识了他们,开始长久的拍摄和相处,见证了他们生命当中的许多重要时刻,他们把我当兄弟一般。


地震后,叶红梅和祝俊生在板房住了两年多,墙上一直挂着女儿的照片,桌上的小熊是女儿曾经的玩具。

失去孩子的家长们大多互相认识,他们在墓园里打着招呼,一些中年女人三五成群地抱在一起哭泣,叶红梅也在其中。大部分墓碑排列在一道斜坡上,斜坡下的过道里有些人不像是来祭奠的,他们来回踱步,神色有点紧张地盯着家长们。叶红梅告诉我,那些人是社区工作人员、警察,以及其他一些身份不明的人,专门在这十周年纪念日来“关注”他们。

家长们彼分发小小的菊花,人手一枝,他们准备在斜坡上集中,一起默哀三分钟,然后为逝去的孩子献花,用这样简单的仪式表达哀思,以及对生死茫茫的喟叹。 发菊花的一位大姐给我手里也递了枝花,她知道我是祝家的朋友,也知道我在拍摄。于是,每个人手里擎着一枝黄色鲜花,在一个大姐的带领下步履缓慢地走向斜坡上的一小块空地。随着人群的流动,突然剩下一群人在过道上面面相觑,像海水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和石块。那些人手里没有花朵,只有手机,有的人拿出手机拍摄坡上的人们。

我也拿着花和家长们站在一起,大家几乎无声地排成几排,面对着墓碑。墓碑上那些孩子的照片大多已经褪色,太阳有点大,烤得人额头发烫。人群中也有好些像川川这样的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是震后新生一代,站在父母身边感受着这庄严的一幕。哀乐从一个人的手机里流淌出来,大家低头默哀,有人在小声啜泣,鸟儿在墓园上空盘旋着,啁啾着,似乎感受到这群人的悲伤。此时,我和他们站在一起,被他们包裹着,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已不只是我的拍摄对象,他们是朋友,是和我有情感联结的人,特别是我常拍的那几个家庭。我相信我也不是他们眼里的“外人”,他们接纳了我,允许我和他们站在一起。我擎着菊花,眼眶已湿润。

拍纪录片的开始,我常常作为“外人”介入他人的生活,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观念常常与我有极大不同,这激发了我的拍摄兴趣。汶川地震后的失独家庭,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希望通过重新生育让过去那个孩子“回来”,新生命是逝去生命的“轮回”,或者,像是个替身。这种生命观念和我对生命的理解迥异,我认为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但我并不想影响和改变他们,我想知道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与我的观念差异因何而产生。在拍摄中,我不断认知他们,这也扩大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这是我拍纪录片的一大动机。而在不断的认知和相处后,我与他们的距离在渐渐消弭,直到最后我们站在一起,彼此接纳。“站在一起”很重要,做不到这一点,我终究只是外人。


余秀华摇摇晃晃行走在雪后的横店村

当我们和被拍摄者站在一起时,也需平视的目光。俯视带来的优越感令人生厌,仰视产生的距离感让人裹足不前。我和诗人余秀华因拍摄而建立的近十年的交情,源自于彼此的平视,源自于灵魂的平等。不管她是否有残疾的身躯,不管她被贴了怎样的标签,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从一开始到现在,我都这样认为。

从我第一次见她,我就把她当成是和我一样的创作者来交流,我惊讶于她的才华,并想探求她生活的土壤里如何开出这肆意的诗歌之花。我和她一起行走四方,常常忘记了她是残疾人,尽管她总在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慢行走,但她内在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身体的不便,她张扬的生命姿态常常跳脱躯体的桎梏。有不少时刻,我不再拍摄,我们彼此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思辨,可以说我们不仅站在一起,我们常常并肩,有时紧紧地握手。

由此,我见证了余秀华生命里的一些聚散离合,我也见证了汶川震后家庭面对生命逝去与“重生”的悲欣交集,我还见证了一些重大历史现场里生命的来来往往。而今写这本书,是用见证者的目光写下他们的故事,和纪录片一样,都为我所经历的时代留下由普通人的乐章构成的历史注脚。

范俭

2024 年 3 月

映后嘉宾介绍

范俭

毕业于武汉大学及北京电影学院,现居重庆。范俭导演创作纪录片逾二十年,作品旨在为时代留切片,为历史留存照。他拍摄诗人余秀华的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2016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会奖等多个国际奖项,范俭在2018年获邀成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参与奥斯卡纪录片评选工作。2024年,范俭的第一本非虚构著作《人间明暗》出版发行。


余雅琴

资深媒体人、影评人、策展人。


李伦

资深媒体人,腾讯视频副总编辑、组建尤里卡工作室,出品《十三邀》《解释鸿沟》《前浪》《激流》等。


周浩

纪录片导演,奥斯卡学院会员。曾经做过十多年记者。2001年开始制作纪录片,其作品百余次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入选、获奖。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