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态

观察商业榜样,输出榜样观察


作者 | 石灿

图片 | 腾讯视频

全球经济变局如暗流涌动,墨西哥关税政策让中企建厂成本陡增,中美贸易摩擦撕开供应链的脆弱性,新能源车企在补贴退坡后陷入生存博弈——这些片段拼凑出2025年中国商业的真实图景。

当“成功学”叙事逐渐失效,人们开始追问:普通人如何穿越激流?企业怎样在不确定性中求生?

腾讯视频《激流》第二季(以下简称《激流2》)以冷峻的镜头给出答案:这不是一部教人赚钱的指南,而是一面照见时代褶皱的镜子。从《十三邀》对精英思想的解剖,到《激流2》对普通人命运的凝视,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延续了人文视角的锐利。

我坐在椅子上看《激流2》,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视频特稿”。不同于普通商业纪录片,视频特稿强调用更细腻、更现场、更具故事性的手法挖掘事件背后的大量细节与深层逻辑。

导演吴学竞带着团队扎进工厂、港口、谈判桌,用约40分钟一集的篇幅,将出海建厂的资本博弈、硬科技研发的孤注一掷、跨境电商的流量暗战,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

相比第一季偏重行业分析,第二季更像“生存指南”,是商业版的《活着》——这里没有鸡汤,只有活生生的伤口和结痂。

正如片中那句台词:“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每个在激流中沉浮的个体,都是解码这个时代的密码。

01

个体的倔强,也是时代的注脚

深夜打开腾讯视频,首页推送的《激流2》封面透着股冷峻感。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点开,却没想到被第一帧画面拽进了真实的商业战场。

没有华丽的转场特效,没有激昂的旁白,镜头直愣愣地怼在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郊区。剧情慢慢推进,来到蒙特雷的工地上,钢筋水泥工地拔地而起,工人忙忙碌碌,电锯火光闪现。这火光,恰似时代浪潮奔涌的信号,裹挟着无数个体的命运,在商业的浪潮中跌宕沉浮。

墨西哥,因贸易壁垒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建厂的新阵地,第一集内容《闯关墨西哥》便聚焦于此。作为中企聚集地,蒙特雷被称为“北美新东莞”,地价三年翻倍,特斯拉入驻后更引发“抢地潮”。

苏秀勇作为外派员工,展现了“独闯异国”的孤独:他常年奔波于墨西哥各地,没有固定住所,前期采访甚至只能在车上进行。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坦言压力很大,但为了生活,却最终选择坚持,这反映出中企管理者在海外“既要扛业务,又要抗情绪”的双重困境。

到了第二集的新能源汽车板块,极越汽车的兴衰让我心头一紧。夏一平与CFO因融资责任爆发冲突——CFO要求CEO亲自找钱,夏一平怒斥:“你是CFO,我管业务!”争执背后,是初创公司高管在压力下的职责模糊与信任崩塌。


第二集节目《极越闪崩之后》,李翔与夏一平在极越汽车办公室的一面墙前

也是在节目里,夏一平首次公开承认,2023年4月公司账上资金仅够支撑两个月,却因“爱面子”未及时向百度求援。品牌更名成为致命转折——从“集度”到“极越”导致首款车型极越01延迟上市,销量惨淡。为挽救颓势,夏一平亲自挂帅营销,每月砸1000万元投流,供应商李红星垫资3700万元却未能回款。夏一平在镜头前的独白——“我只能说,我还在”——既是个体的倔强,也是时代的悲情注脚。

跨境电商领域,TEMU平台规则的变动,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搅动着从业者的命运。在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情况下,卖家廖登科资金压力巨大,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周转,甚至被家人担心是遭遇诈骗,反映出跨境电商卖家在政策冲击下的艰难处境。而随着更多商家涌入跨境电商行业,低价内卷严重,普通工厂成本难以压缩。卖家们感慨以前一个东西卖五块钱,现在只能卖三块多钱,平台规则的每一次变动,都在重塑着数百万从业者的生存空间。

这些细节交织出一幅跨境电商的浮世绘:政策镰刀下的灵活腾挪、平台与卖家的控制与反制、本土化适配的微妙平衡。纪录片通过个体叙事,让观众看到全球化博弈中,既有“闪电战”的豪赌,也有“绣花功夫”的坚持。

我特别喜欢一个镜头画面——苏秀勇坐在火堆旁边烤火,一名同事过来找他聊工作,他不想聊工作,笑着说:“我今天出来际连(他所属公司)的衣服我都没穿,我就想当下我自己。”


第一集节目《闯关墨西哥》,李翔和苏秀勇站在工地上

看着那强装镇定却难掩焦虑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所谓商业逻辑,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公式,而是无数个“苏秀勇”“廖登科”用汗水、焦虑和抉择写就的生存法则。

整部纪录片的运镜充满克制。没有上帝视角的解说,全靠环境音和人物原声推动叙事。墨西哥工地的机械轰鸣声、办公室裁员时压抑的沉默、仓库打包时胶带撕裂的声响,这些真实的音效构建出沉浸式的商业战场。

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真实的瞬间,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坚守定格,不仅呈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鲜活,更升华了这些故事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巨轮下,每个个体的努力与抗争都值得被铭记,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商业图谱。

看到最后,《激流2》始终没有给出任何成功方法论,反而让我看清了商业世界最本真的模样——它残酷得容不得半点侥幸,却也鲜活地让人看到,每个在浪潮中挣扎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写着规则。

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或许就是纪录片最大的力量。

02

“智识生活” 理念的生动注脚

连续观看腾讯视频《激流》两季,像是完成了一次商业发展的影像巡礼。这个系列以纪实视角切入,第一季聚焦咖啡经济、上海安福路、直播带货产业等领域的发展进程,第二季则将镜头对准全球化挑战、平台经济变革等现实议题,通过影像呈现不同阶段的商业逻辑演变。

镜头语言的对比,是我最先关注到的亮点。两季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第二季延续第一季手持拍摄的纪实风格,画面中细微的晃动,带来贴近商业现场的观看体验。

“我们要透过镜头去到更接近一线的真实的部分,更加深入现场,提供现场更直接的一手的观察。”主创团队——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告诉我,《激流2》的创作彻底转向。

第一季聚焦商业创造,基调温和克制;第二季撕开平静表象,直面真实冲突。团队达成共识:不美化成功,不回避困局。

这一次,核心是解剖商业世界的复杂性。

五集内容紧扣新一轮科技创业浪潮。AI爆发、新能源震荡、硬科技突围——这些席卷全社会的技术变革,构成叙事的底层逻辑。中企出海建厂、产业链剧烈洗牌、资本与创业者激烈博弈,都被纳入镜头。


第三集,《跨境巨头与淘金者》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里,追逐时代红利被视为一种“经济正确”,而站在发展十字路口,传统解题思路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选择投身激流的先行者被视为勇士。

当风口转向、红利消退,第二季选择撕开创业神话:既拍巨头转身的笨拙,也拍草根团队绝地求生的狠劲;既记录资本退潮时的恐慌,也捕捉技术突破时的狂喜。商业纪录片不再造神,而是成为时代的解剖刀。

叙事结构上,两季呈现出明显的递进关系。第一季是“向上观察”,记录高光时刻,采用“个体故事+行业分析”的双线模式,就像两条交织的线索,带我深入了解商业世界。到了第二季,叙事重心更加下沉,转向 “微观切片” 式的解构,捕捉失控瞬间。以际连建设苏秀勇在墨西哥的经历为例,镜头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场景。

拍摄商业人物的核心挑战在于穿透金钱表象,直击人性真实。钱是冰冷的商业标尺,但背后的价值抉择与人性褶皱才是叙事关键。中国人对金钱话题常显隐晦,团队需在镜头内外搭建共情桥梁——既要呈现商业逻辑的残酷,又要让观众理解人物抉择的深层动因。

李红星的案例极具典型性。拍摄周期正值其人生至暗时刻:3700万债务全由个人抵押房产与借贷承担,镜头记录下他剧烈的情绪波动。即便身处绝境,李红星也没有放弃。他在家人的鼓励下,不断尝试各种自救方法。这种从绝境中迸发的韧性,正是时代激流中创业者的缩影。他的故事剥离了资本光环,裸露出个体背负的真实重压,也因此更易引发普通人共鸣。


第二集,《极越闪崩之后》播出后,李红星写了一篇丰富的思考和看法

人的命运沉浮,本质都是时代激流中的生存样本。镜头穿透财务报表与商业逻辑,最终落点在于个体抉择背后的人性光谱。“我们的永恒的一个主题,就是‘关注人的命运’。”《激流2》主创团队如此阐述创作初心。

《激流2》由腾讯视频出品、尤里卡工作室制作,作为腾讯视频纪录片透析商业文明选题的续作,其推出不仅彰显腾讯视频纪录片的时效性与敏锐洞察,更以 “无滤镜” 的创作姿态为观众带来高清的现实解剖。尤里卡工作室秉持 “智识生活” 理念,打破传统商业纪录片单纯追求数据解读与成功方法论的桎梏,将镜头对准创业者在时代浪潮中的价值坚守与人性博弈。

作为平台方,腾讯视频对内容的追求与布局野心在《激流》系列节目中展露无遗。锚定 “深度影响时代认知” 的战略定位,《激流》系列通过持续追踪商业生态变迁,构建起中国商业发展的全景叙事,既是对本土商业文明的深度挖掘,也是腾讯视频抢占商业纪录片领域头部地位的重要落子。

当下,外部环境变化频繁,大众对信息变化极为敏感,却常常身处其中而不知如何应对。尤里卡工作室作为主创团队,希望通过镜头,为大家呈现一些真实样本,让节目能贴合时代情绪,与普通人产生共情。即便并非人人都会选择创业,但商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市面上聚焦成功的商业节目不在少数,《激流2》主创团队更渴望记录成功叙事之外的故事。成功能提供宝贵经验,而困境中的人,或许能给予普通人更多启示与鼓励。

由此来看,《激流2》已成为尤里卡工作室 “智识生活” 理念的生动注脚,也为腾讯视频的内容战略布局写下极具分量的一笔。

03

“经济数据”背后的个体关照

商业领域向来被视作知识壁垒深厚的垂类,市面上不少商业资讯平台年费动辄数百元,将专业信息构筑成高不可攀的 “知识围墙”。

《激流2》要打破这种信息垄断。他们深入商业一线,为大众捕捉鲜活的一手动态。新兴行业萌芽,头部企业战略转向,都能快速呈现。

夹缝之中有困难,亦有机会。站在历史潮头回望,全球化已行至关键路口。关税壁垒重新竖起,供应链频繁断裂,传统的全球合作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困惑:世界为何突然 “逆水行舟”?经济波动如何影响普通人生活?这些问题,无法靠娱乐消费消解,唯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但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当镜头如此近距离地介入一个人的困境时,它记录的究竟是纯粹的真实,还是已经悄然改变了现实的走向?

纪录片导演似乎深谙这种矛盾。在TEMU卖家廖登科的段落中,镜头捕捉到他下意识遮挡账本数字的手指——这个未被剪掉的“穿帮”镜头,反而成了对纪录片本质的绝佳隐喻。拍摄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干预,就像把测量仪器放入实验环境,必然改变原有的状态。


第三集,《跨境巨头与淘金者》,两位主人翁在查看产品

但《激流2》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试图掩饰这种干预,而是让这种“不完美”成为真实的一部分。当苏秀勇工地上说出“我再想想办法”时,画外隐约的警笛声没有被刻意放大,远处工人的交谈也没有被字幕翻译,这种声音处理上的克制,反而让场景更具重量。

这个特写极具冲击力,但我不禁会想:当一个人的职业困境被如此赤裸地展示,是否会影响他未来的就业机会?

数据与人性之间的张力同样值得玩味。当海关总署的跨境电商增长曲线与廖登科账本上的红字并置时,冰冷的百分比突然有了刺痛感。但这种蒙太奇手法也暗含风险:宏观数据可能会碾压个体叙事的复杂性。

在与跨境电商卖家廖登科的合作中,钟小篓也经历了从磨合到协同的过程。最初,双方对于产品质量标准、交货时间等问题存在分歧。廖登科作为直面海外消费者的卖家,对产品质量把控极为严格,而钟小篓在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模式下,对一些细节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处理既揭示了产业真相,也可能将一个人的挣扎简化为经济现象的注脚。

《激流2》最珍贵的或许正是这种自我矛盾。它既追求绝对的真实,又清醒地意识到绝对的客观并不存在;它用数据和分析构建商业逻辑,却又不让这些框架淹没具体的人。

当镜头长时间对准一个濒临崩溃的创业者,或是记录下被裁员工收拾纸箱时的沉默,拍摄行为本身已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共谋者。

关上电脑时,窗外的城市依然在数据流中运转。那些被定格的汗湿衬衫、结痂指节和电子表格,终将成为历史素材。但镜头曾如此郑重地凝视过他们这个事实,已经让这些普通人的商业战争获得了某种超越成败的意义。

这种带着体温的真实,或许才是纪实影像最应该死守的边界——不是绝对客观的幻象,而是对每一个“经济数据”背后活生生个体的诚实关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