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10时,一场诗意盎然的文化盛宴在苏州大儒巷38号古昭庆寺旧址启幕。

苏州籍诗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北塔携诗集《贯穿我的河》重返故里,举办第25期《阅读苏州》暨诗集品读会。诗人茱萸、苏野、颜爱军、博凡、子石,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峰、苏州市肢残人协会主席金永鑫、鹿人画廊艺术家张嚴之、吴门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倪振人、苏州老陆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恵建昌与总经理沈仙金,以及文化策划人徐书僮等各界嘉宾,与众多诗歌文学爱好者齐聚千年古建,以诗为媒,展开历史底蕴与当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活动伊始,北塔以“河流”为情感脉络,深情讲述诗集中的故乡情结。他追忆:“儿时趴在石驳岸看运河波光,每朵浪花都是未拆的信笺;北上求学时,小馄饨的热汤与糖粥的甜糯,最终凝成诗中‘河流尽头的烟火坐标’。”他将姑苏水网幻化为“文字溪流”,生动勾勒故乡韵味,引领听众在诗歌韵律中重拾乡愁记忆。

“地域基因与诗歌现代性”对谈环节精彩纷呈。诗人茱萸指出,北塔《贯穿我的河》虽与臧克家《运河》、谷禾《北运河书》同写运河,却独树一帜,将运河融入个人成长与心灵史,作者自我审视的视角赋予诗集微观史学价值;诗集上下篇篇幅不均、从嘉兴起笔的编排,暗含对生命与创作的哲思。
















苏野评价,该诗集以恋地情结重构运河经验,立足个体重塑风物,既彰显地方文化认同、挖掘心灵史,又延展记忆见证集体经验,丰富了运河主题的文学书写与文化想象。
颜爱军盛赞北塔以澎湃文思倾诉三十年故乡深情,将烟火日常凝于诗行,作品扎根生活,极具艺术生命力。










博凡称北塔携诗集归乡如清冽甘泉注入文学长河,笔触细腻、视角独特,饱含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文化策划人徐书僮则强调,古昭庆寺的传统建筑与诗歌现代性和谐共生,文化地标应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诗意接口”,推动二者交融。





















诵诗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朗读者徐潮以诗集首章《贯穿我的河》开篇,声韵婉转似春水漫石。随后,丁香文艺社朗读者、中学生及文学爱好者相继登台。华乃文身着素净服饰,在柔和灯光下神情专注,伴着舒缓音乐,以清澈深情的嗓音朗读《宝带桥》。其声线时而轻柔如微风拂湖,勾勒宝带桥的优雅;时而激昂似江水奔腾,抒发对历史文化的赞叹,让宝带桥的古韵与内涵跃然眼前。此后,北塔的《盛泽:从一根丝开始一—蚕的自语》《致锦溪》《烂溪河》《凿子、榔头与人》等作品经深情诵读,尽显地域人文风情。有听众感叹:“原来诗意不在远方,跟着北塔老师的‘河流’,生活处处皆诗。”







本次活动由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指导,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与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丁香文艺社承办。多方合力将古昭庆寺打造成“沉浸式诗歌现场”。正如北塔在活动尾声所言:“一个半小时的相聚,我们打捞起诗歌碎片,也在每个人心中种下‘精神河流’的种子。这条河流倒映古城千年明月,更奔涌着时代的诗意浪潮。”活动落幕时,阳光透过古建窗棂洒落,诗韵与古寺砖瓦的厚重气息相融。这场在大儒巷上演的诗与故乡的对话,不仅是文学的盛会,更让苏州以诗歌为舟,实现历史文脉与当代精神的交融,其影响将随参与者的脚步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蔓延。 通讯员/徐书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