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那年,我作为全国“筑梦天使”参加庆祝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活动时,盯着穹顶的五星发呆——那些牺牲的先烈们,究竟长着怎样的面孔?
去年,我在图书馆翻到泛黄的《北斗》杂志创刊号。1931年的某个寒夜,就在离这里三百米的景云里,丁玲把刚印好的刊物塞进墙缝。油墨未干的纸页上,她写道:“要像北斗星那样,在黑暗中指出方向。”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历史不是纪念碑上的浮雕,而是一代代青年用肉身撞开的光的裂缝。
二十四岁的左联烈士冯铿就义时,口袋里装着未完成的小说稿。她在《红的日记》里写:“我们不是要成为火炬,而是要成为引燃火种的风。”今天站在多伦路,我听见电车铃声与1930年的自行车铃声重叠——当年那些穿着长衫、西装的青年,揣着禁书匆匆穿过弄堂,他们的笔尖是刺破铁幕的刃。
作为主持专业的学生,我常思考麦克风的分量。去年看师哥师姐排演《前哨》时,演员握道具钢笔的手总在发抖。直到老师说:“当年柔石用的钢笔灌一次墨水要躲三次巡捕,你抖什么?”是啊,比起他们用生命铺就的声带,我们何其幸运——不需要暗语接头,不必把稿件吞进肚子,可以在阳光下堂堂正正发声。
从“筑梦天使”到预备党员,从仰望星空到触摸星光。今天的我们,依然要做那阵风:在短视频的碎片里守住思想的重量,在流量的狂欢中传承精神的火种。左联青年们用鲜血证明,真正的青春不是年龄,而是觉醒的力度。此刻我身后的展柜里,殷夫翻译的《海燕》手稿正在泛黄,而窗外白玉兰的新芽正在爆青——这,就是青年该有的模样:永远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做一道不灭的光痕。(摄影:王凯)
原标题:《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 白昕鑫:要成为引燃火种的风》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白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