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再次成为全球焦点。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的态度出现戏剧性转变,先是释放出可能大幅下调对华关税的信号,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复杂的算计。而中国外交部简洁有力的 10 字回应,尽显坚定立场,引发美方财长的强烈反应,这场外交与经济策略的较量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与博弈态势?
特朗普(资料图)
当地时间4月22日,有报道称特朗普突然转变以往的强硬风格,明确表示会以“非常友好”的态度和中国开展贸易谈判,还抛出“诱饵”,暗示要是双方达成贸易协议,美国会大幅下调对华关税。他还特意强调,美国不会在谈判中采取强硬手段,甚至拍胸脯保证,谈判期间绝不会提“新冠溯源”。这番表态,让美国看起来似乎真心想缓和关税问题,但实际情况真的像表面这么简单吗?
时间倒回到4月2日,当特朗普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时,或许没想到后续会如此尴尬。政策落地后,美国海关每天实际收到的关税金额,和当初承诺的数额相比,只有可怜的十分之一,关税政策执行得乱七八糟。就在美国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对稀土出口的反制措施精准出击,直接击中美国军工的要害。五角大楼的报告更是直言,一旦稀土供应链断裂,美军87%的主战装备都得“趴窝”。面对这种棘手局面,白宫手忙脚乱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副总统万斯、财长贝森特等高层亲自上阵“救火”,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特朗普团队在战略布局上准备得并不充分。
特朗普(资料图)
今年一季度,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1.2%,而中国却达到了6.8%,差距一目了然。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中国销量一路狂飙,暴增42%,特斯拉却因为稀土供应存在不确定性,不得不重新规划生产。波音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中国暂停接收飞机,直接面临12亿美元的损失。就连波音总裁奥特伯格都在国会坦言,自由贸易对波音而言生死攸关。种种压力之下,美财长贝森特在摩根大通的闭门会议上罕见说了大实话,他直言中美关税战根本没法再继续下去,现在两国之间的高关税,就跟互相禁运没什么两样。
面对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与民众的不满,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考虑调整对华关税政策。但特朗普的示好,更像是在舆论与经济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朗普有意采取 “分级征税” 方案,将中国商品分为普通商品征收 35% 关税和战略商品征收 100% 关税两类。这一差异化税率体系,本质上是企图通过关税杠杆迫使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符合美国利益,设置的五年过渡期,实则是为重构全球供应链布局争取时间窗口,深层目的是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属于典型的歧视性贸易壁垒。
对于美方的这一系列动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回应:“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短短 10 个字,清晰表明了中国在关税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中方强调,这场关税战由美方发起,若美方真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放弃极限施压,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与中方对话。
特朗普(资料图)
收到中方答复后,美方并未收敛。美财长贝森特表示,中美谈判必须以相互降低关税为前提,美方无意单方面行动。特朗普也摊牌称,将在 2 - 3 周内发布新的关税金额,还强调可能包含对华关税方案,并表示中国对美国 “非常不公平”,所以要和中国签署 “特殊协议” 。美方在表态中反复强调 “不会单方面降税” 以及所谓 “对中国的特殊协议”,暴露了其既想占便宜又怕吃亏的心态,也彻底说明美国并非真心实意想与中国坐下来谈,而是依旧妄图让中国单方面让步。
白宫透露出消息,美国正打算召集34个国家开展贸易问题会议。目前,美国已经收到18个国家提交的关税提案。同时,美国副总统万斯前往印度访问,借机推动美印贸易协议初步框架的构建。
中国在这场关税博弈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立场。中国手握全球最大制造业体系的底气、RCEP 等多边机制形成的经济纵深,以及 “一带一路” 构建的供应链韧性等战略优势,有能力也有手段与美方长期周旋。中方已明确说明,中美谈判的前提是美国必须彻底取消所有加征关税。但现实是,即便按最乐观预测,美方可能只愿将税率从 145% 降至 50% - 65%,远达不到中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