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向印度公开摊牌称,只要印方敢发起战争,就动用核武器,现有局势下,印度已无牌可打。那么,巴基斯坦真的会动用核武器吗?此次印巴摩擦又可能产生怎样的走向?

在克什米尔发生严重恐袭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迅速升级,不到两周时间,两国已经从外交交锋走到了军事边缘。



印度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指责其“支持跨境恐怖主义”,随后接连宣布对巴方采取制裁措施——暂停执行《印度河水条约》、切断对巴水源、驱逐外交人员、暂停贸易、关闭领空和口岸。有消息称,印度总理莫迪已授权军方采取“果断行动”,种种动作,不仅是外交孤立,更是为可能的军事冲突铺路。

而巴基斯坦方面自然也不是吃素的,面对印度的一连串强硬举动,巴方高层多次公开回应,不仅否认参与袭击,还主动采取“对等反制”——驱逐印度外交官、关闭领空、停止贸易往来。近日,巴基斯坦驻俄罗斯大使贾马利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语出惊人,明确表示“印度若对巴基斯坦发动攻击,我们将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力量回应。”

这番话不是在搞吓唬,而是有迹可循。贾马利称,巴基斯坦情报系统已经掌握了印度有意入侵的证据,他指责印度媒体炒作、政界鼓动、文件泄露等等,佐证印度军事打击可能“迫在眉睫”。他同时强调,印方任何形式的“侵略”都将遭到巴基斯坦的“全面回应”,简单来说,常规力量也好,核力量也罢,巴方不会手软。

分析来看,巴基斯坦做出这一表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水资源问题。1960年起。两国在世界银行的主持下达成了《印度河水条约》,对河水使用权划分明确。但就在冲突升级的关键时刻,印度突然宣布暂停执行这一条约,称“不会让一滴水流入巴基斯坦”。



而对巴基斯坦来说,水资源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国家生存问题,70%以上的用水依赖印度河流域,水源被切断可能导致粮食危机与社会动荡。因此,印度切断水流的举动,等同于发动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因如此,巴基斯坦才会用这种近乎摊牌的方式对印施加压力。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印巴之间的实力对比,在面对实力明显占优的印度时,巴基斯坦只能选择“以核制常”的方式来平衡威慑。那么,如果冲突升级,巴基斯坦真的敢用核武吗?从技术和战略储备来看,答案是:有能力,也可能会用。

据外媒估算,巴基斯坦目前拥有约170枚核弹头,且已经具备陆基、中程导弹和空中投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手段。尽管数量不如印度多,但足够造成毁灭性后果。再加上,巴基斯坦奉行“首先使用”核武的政策,而印度则是“非首先使用”,这意味着一旦战争打响,巴方有先动核的理论空间。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以目前的局势发展来看,双方更大概率不会迈向全面热战。对印度来说,虽然印度军事实力强于巴基斯坦,军费高出对方四倍,但却无法轻易发起战争,除了对巴基斯坦动核的顾虑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这场战争一旦失控,印度是更“赔不起”的一方。



更何况,印度此次借着恐袭事件向巴基斯坦发难,推手之一还是国内的政治危机,可以说,莫迪是要借反恐议题转移对经济低迷与政策失误的批评,塑造“强人”形象。

再加之,此前2019年印度对巴“外科手术式打击”就未能取得实质成果,当前军力对比也未明显改善,而巴基斯坦70%装备已实现中国化,枭龙战机、红旗防空系统等形成代差优势,印度若发动大规模进攻胜算渺茫,可以说,印度目前并没有太多可以打出的“牌”。

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印巴双方都有核武器,如果爆发全面战争,整个南亚都将陷入灾难,即便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也无法坐视局势恶化。事实上,中国外交部已经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希望印巴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避免局势失控,中方重申了对和平稳定的支持,并欢迎一切有利于缓和局势的努力。

可以说,巴方这次主动提出希望中俄等国参与调查和调解,也是希望借助国际力量压住印度的进攻冲动,伊朗方面也宣布将派外长分别访问印巴,尝试调解,多方斡旋,正是为了避免核对抗风险变成现实。

因此,从整体局势来看,短期内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仍不大,但冲突演变为长期对峙是大概率事件——水资源、边界管理、克什米尔问题,将继续成为摩擦点,而核威慑的存在,虽然暂时压制了战争,但也让局势更为复杂和危险。



总之,当前南亚局势依然处于高压状态,任何挑衅、误判都可能带来无法逆转的后果,保持克制、加强对话,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式。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否则,核阴云将不仅笼罩南亚,更会波及整个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