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日头刚冒头,李老汉蹲在麦垄里搓了搓麦穗,麦粒鼓不鼓全看这灌浆。山东地头的积水还没退净,邯郸的粮库却亮起了收粮灯,南北麦价像跷跷板。“前三天还1.
28元,今儿咋就跌了2分?”村口代销点围满了攥着卖粮单的汉子。春涝把北方麦田泡出了“花脸”,山东潍坊的二等麦沾了潮气,面粉厂压价压得狠。
河南驻马店的日头足,麦穗晒得金黄,饲料厂的货车直接开进村,价格反比上月涨了1分。
市场像个调皮孩子,面粉厂说库存够要“歇一歇”,饲料厂却瞅着玉米价涨,抢起了小麦当替代。国家定的1.18元托底价还没动,可老百姓心里直打鼓:咱这湿麦晒干了,能赶上粮库的门槛不?
安徽宿州的贸易商揣着计算器观望,江苏徐州的一等麦却被抢空,好粮孬粮价差拉到3分钱。“湿麦别等霉!
”村支书大喇叭吼得响,可老张头还盯着天气预报,盼着晒麦场能多几个晴天。政策这只手托着底,进口小麦量又少,按说该稳当,可市场偏偏闹起了“小脾气”。
河北粮库收粮要水分≤13%,晒麦的柴火钱都得算进成本,老李蹲在灶台前吧嗒旱烟:卖还是不卖?
河南有的县突然说有补贴,可到底咋补、补多少?村委会门口的公告栏前,天天围满人。都说麦价像六月的天,可这五月就开始变。
面粉厂赶上淡季要压价,饲料厂却盯着养殖行情要囤货。最揪心的是收割期的天气,要是赶上连阴雨,地里的麦子可就成了“烫手山芋”,砸手里就得掉价。
我个人觉着,咱农民卖粮就得学精点:好粮别怕等,孬粮别硬扛,多跑几家问问价,总不吃亏。去年邻村老王囤到七月,赶上优质麦涨价多赚了千把块,可前年张大伯捂到发霉,最后赔了运费钱。
市场这潭水太深,咱不懂啥供需曲线,就知道手里的麦子晒干筛净,总能遇上识货的主儿。留个心眼比啥都强,政府的托市政策还没启动,可咱自己得先把麦子的“卖相”整利索了。
到了这会儿,有人急着换现钱,有人赌着等涨价,可麦子这东西,越放越怕潮,越等越心慌。
都说“谷贱伤农”,可今年这行情偏偏拧着来:涝了的地卖不上价,晒好的粮却成了香饽饽。末了说句实在话:卖粮别跟风,看准自家麦子的“成色”,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啥都强。
您瞅着村里谁卖了好价钱?又是咋瞅准时机的?
这门道啊,还得咱农民自己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