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刘封、孟达驻守在东三郡的兵团增援关羽,依然改变不了关羽北伐失败的结果,至于荆州会不会丢,关羽会不会覆灭,则取决于糜方、傅士仁。
这个事情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关羽北伐,如果获得了刘封、孟达的兵力增援,能否攻下襄阳、樊城的问题。
既然是增援关羽,那么我们得先知道东三郡究竟能拿出多少兵力增援。
所谓的东三郡指的是房陵、上庸、西城这三个郡,汉中之战末期,刘备基本取得了胜利后,随即派孟达攻取了房陵。
接着,孟达计划进攻上庸,以夺取整个东三郡,但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当大任,于是派养子刘封从汉中率军顺着沔水而下,与孟达会合,并由刘封统领孟达的部队,进攻上庸。
当时,上庸太守申耽,早在刘璋时代就在西城、上庸聚众数千家,东三郡当时还不是曹操的地盘,也不是刘璋的。
申耽相当于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为了找个靠山,他一面和汉中的张鲁联系,一面派人向曹操示好,后来曹操给了他一个将军的封号,还任命他为上庸都尉。
到汉中之战结束时,申耽的官职已经是上庸太守。
此时曹操在汉中之战中败走,刘封、孟达又兵临城下,申耽自知难以和刘备抗衡,于是率众献城投降。
所以,刘备得到了东三郡以后,这三个郡的兵力构成应该是刘封所部、孟达的部曲、申耽的部曲。
这里面,刘封麾下究竟有多少兵力不清楚,孟达叛逃时带走4000余家,申耽有数千家部曲,如果按4000家计算,每家出一个兵丁,那么光是孟达和申耽两部加在一起就有8000人马了。
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魏略》
魏略曰: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裴松之注《三国志》
至于刘封统领的兵力,估摸着也就几千人马不得了,毕竟当初攻打上庸的时候,申耽手里仅仅数千兵力而已,所以攻打上庸和西城,刘备最多拨给刘封几千人,再加上孟达的部曲,足以攻下上庸和西城了。
刘封的这几千人马,撑死也就5000人左右,可能是4000甚至更少。
如果按5000人马来算,再加上孟达、申耽手里的武装,刘备集团在东三郡大约有1.3万兵力。
关羽围攻襄阳、樊城的时候,他们大概能抽调六七千兵力增援关羽,剩下的兵力要留下来守城,防备曹魏方面可能的进攻,并且镇抚当地蠢蠢欲动的势力。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刘封、孟达的上庸兵团给关羽提供六七千兵力的生力军支援,关羽能否攻下襄阳、樊城?
其实关羽还是无法攻下襄、樊的,看看关羽围攻襄、樊的作战情况就知道了。
关羽围攻襄、樊期间,曹操方面的援兵一波接一波,关羽虽然水淹七军,击破于禁、庞德,但荆州军在长期的围城作战中也在不断地损耗,而且已经是疲弊之师。
最关键的是,关羽明显感受到围城兵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加强解决这个问题,关羽只好给驻守上庸的刘封写信,要求他派兵增援,但被刘封拒绝。
在得不到东三郡的兵力支援情况下,关羽只能抽调荆州用于防备东吴的留守部队北上参加围攻襄、樊的军事行动。
这支荆州留守部队被调走后,荆州大本营就变得兵力空虚,以至于东吴在偷袭荆州时,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当然了,这里面的关键因素是糜方、傅士仁不战而降,东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荆州。
假如当时刘封的上庸兵团发兵增援关羽的话,荆州留守部队就不会被调走。
但关羽很难在襄阳、樊城取胜,理由很简单,上庸兵团的参战,顶替的是荆州留守部队的位置,关羽攻城的总兵力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关羽在没有上庸兵团参战的情况下,抽调了荆州留守部队作战,结果败给了徐晃的援兵,就在关羽兵败之际,吕蒙袭击了荆州。
现在,上庸兵团加入了作战,荆州留守部队就不会调动,关羽在前线的兵力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但他依然要面对徐晃的援军。
在这一战中,关羽败给了徐晃,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在战术上被徐晃击破。
所以,即使上庸兵团加入作战,关羽还是会败给徐晃,吕蒙一样会袭击荆州。
所不同的是,此时荆州留守部队没有北调,荆州大本营有充足的兵力应对吕蒙的进攻。
这个时候,荆州能不能保住,关键就在于糜方和傅士仁。
要知道,这哥俩是一枪不放,直接不战而降了。
他们不战而降的原因,荆州兵力空虚,没有兵力抵挡东吴的进攻,也是一条原因。
那么,在上庸兵团参战的情况下,荆州留守部队没有北调,有充足的兵力应对吕蒙的进攻,这个时候,糜方、傅士仁是否还会不战而降?
如果荆州有充足的兵力可以抵挡东吴的情况下,这哥俩还是选择了投降,那么关羽的结局一样会覆灭。
如果这哥俩选择据城死守,等待关羽回援的话,那么荆州完全能保住,关羽也不至于会败走麦城。
所以,即使上庸兵团参战的情况下,荆州能不能保得住,关羽会不会覆灭,关键就在于糜方、傅士仁的选择。
他俩死守城池,则荆州无忧,若他俩依然选择投降,则关羽覆灭的结果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