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为什么是起点(下)

历史的车轮转动,往往是由一次推荐开启的。

三国的时候,徐庶走之前拍马而回,对着刘大耳朵张口就是一句:“此间有一奇士……”,随后就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和三分天下。

类似的剧情也发生在网络文学史上,当宝剑锋和藏剑江南相见恨晚的时候,提出要把起点的网站正式做起来。

作为技术男的藏剑江南很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前期的,一个网站想做起来得前期后期“两手都要抓”,随即说“我给你们找个高手”。

吴文辉和他的网文之路,就这么奇妙地与时代接了轨。


吴文辉的加入,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基因加入了起点团队。

这位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腼腆男子,当时身材还未发福,眼神中藏着狮子一样的光芒。在接触到起点中文网的团队之前,吴文辉就是拿着这种眼神,在全网寻找小说。

“没有选择,我没有其他的爱好和乐趣,不像其他人喜欢打球什么的,我就喜欢看书。”

和宝剑锋等作家道路不同,吴文辉是一个纯粹的读者。他以一种吃书般的速度,在互联网上疯狂“扫货”,从金庸客栈到西陆BBS,几乎所有的网络类型小说都被吴文辉扫荡一空。


年轻时的吴文辉

站在2001年的门槛上,吴文辉看到了太多不一样的东西。

当朱威廉、楼兰雪、邪月甚至宝剑锋等人还在积极为文学性在互联网中寻找一个定义的时候,吴文辉想到的却是商业性。

这位北大的理科男试图根据网络文学的特点去配置一种商业模式。不同于实体书和盗版商的尔虞我诈,吴文辉想搭建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营收体系,更是一片未被人发掘过的蓝海。

“与其说2001年是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的结束,不如说是最好的时代的开始。”

2002年下半年,藏剑江南来到南京和吴文辉见面,两个人在宾馆里和其他几位创始人连线,开了一个漫长的会议。

在起点团队所有人的回忆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这场会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会议缔造了后来的起点。

而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一群文艺青年们的会面却并没有太多“文以载道”的幻想。


起点中文网(2002)

在会上,吴文辉用“奥卡姆剃须刀原则”说服了其他人——

“首先排除了广告。我们认为在当时国内业务没有起来的情况下,一个网站仅靠广告是无法支撑长期发展的。版权代理也不行,当时其规模还不是很大,我认为也不是一个可靠、稳定的盈利方式……第三就是卖电子书,但是电子书也是不成功的,当时台湾的电子书在大陆的销售状况并不好。”

那些看上去合理的可行性,被这个曾经的理科状元在以一种严苛的逻辑一一抛弃。

排除掉一切不靠谱的因素,那剩下最靠谱的是什么?

答案就是收费,以一种网络文学和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收费。起点将建立一个VIP收费制度,让自己赚钱活下去,也要让作者拿到钱。

靠着这个朴素的逻辑,起点团队推出了VIP制度。


试行VIP会员制度(2003)

这在当年来看是一个非常石破天惊的事情,因为收费制度基本上等同于让读者流失。对于起点的这个操作,龙空和幻剑以一种同情的眼光对这位新入行的小同志表示,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外界议论纷纷甚至普遍都不看好的时候,起点的团队内部却显得风平浪静。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每当面临重大决定的时候,起点团队都保持着与第一次会议相似的习惯:由吴文辉做出商业判断并说服大家,其他人选择相信并坚持风雨同舟。

在吴文辉的统筹下,所有人有条不紊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宝剑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网站内容的核心运营,意者(侯庆辰)负责联系作者,吴文辉和藏剑江南为网站优化提供技术保障,罗立(黑暗之心)则因为在出版社干过负责作品的下游产业,后来这一部分被称为“IP开发”。


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团队

这个分工从第一次开会开始就基本确定了下来,二十年来几乎不曾改变过。

从一开始,起点就在团队的合作上跑赢了绝大多数网络文学网站,甚至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起点团队”和“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一样,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名字。

Weid后来回忆说,在那个动荡的互联网初创时代,他也曾想通过一个理智的计划和演算去说服合作伙伴,但他失败了。

“我们当时团队真的不像起点团队战斗力那么强。”


起点中文网不是第一个提出收费的人,只不过他们成功了。在他们之前,收费的道路上已经有人在前赴后继地探索着。

2002年下半年,陈杰等人创办了读写网,打响了网络文学收费的第一枪。这里读写网采取了一种会员收费制,只需要缴纳三块钱,就可以畅读书库里的所有小说。

不过在那个可口可乐还没涨价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付费去看读写网书库里不多的内容,这个模式最终夭折。此时距离马化腾的QQ会员推出还有整整六年时间,付费时代的互联网习惯还远没有形成。


读写网的尝试,不过是让这条路开始有了一个初始的路标罢了。

几乎和读写网上线的同时,幻剑书盟上中华杨开始更新那本赫赫有名的《中华再起》。

作为一名在体制内开车的司机和老网虫,“杨司令”仅仅用了一个月就深刻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巨大影响力。

在铁血网上,有人长篇累牍地讨论着这本书,而在线下实体书店,盗版的《中华再起》已经铺天盖地。许多无良盗版书商甚至为了畅销,作者栏写的都不是中华杨而是其他知名作者。

书火了,钱收不到,这是在2002年9月以来最困扰“杨司令”的事情。在书里主人公可以上打英法联军,下打清兵绿营,但现实中是柴米油盐不能依靠书的火爆得到改变。


网络作家中华杨

愤愤不平的“杨司令”在两个多月后,即2002年底,和另一个网文作家合伙开设了明杨·全球中文品书网。

“杨司令”把他的小说放在上面更新,想看的人需要进行付费,先成为会员,然后才能追更。这是中国网络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付费追更”的概念。

网络文学需要付费才能阅读,原创本身就应该得到收益,而不需要出版。这个在今天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不一定有好下场,也有可能被螃蟹夹到手。

我们现在查不到明杨品书网在建立之后的营收情况了,但自始至终,这个网站上也只有一本《中华再起》有吸引力。


中华杨《中华再起》

当消费者付了一笔钱以后,他在明杨品书网上只能无聊地等着《中华再起》更新,读者是直接和作品产生联系,而非与网站本身,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运营模式。

更要命的是,明杨品书网为了怕麻烦,把支付渠道定为了短信话费支付。众所周知,当年的移动电信联通,抽成堪比抽血泵,所以到最后其实并没有多少钱落到网站和作者的口袋里。

“杨司令”能把红旗插遍东南亚,却无法让付费的习惯传遍整个互联网。2004年,明杨品书网最终被幻剑书盟收购。

冥冥之中,明杨品书网和最初的起点中文网之间有一些神奇的联系。

起点中文网最早的logo,其实就是明杨品书网的人义务帮宝剑锋设计的,而当起点选择了收费模式之后,又和明杨走到了同一条赛道上。


起点中文网早期logo

起点和明杨品书网的区别,体现在宝剑锋的个人能力以及VIP制度的创建上。

明杨品书网的思路是纯卖电子书,而起点从一开始就确立了VIP制度,一个读者付了钱,他就可以浏览起点所有的书。

而凭借宝剑锋在网文圈里“宝爷”的咖位,不少作者都选择把书放在起点,一个VIP可以让读者看到足够多的作品,最早VIP的价格被设定为了50元。

这个时候,起点中文网的绝对优势被奠定了起来。在出现VIP之前,各家网站的书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当VIP制度产生后,作者会和网站产生一种天然的契约关系,网络文学自身就是盈利的机器,所以对作者来说“我的书放在你这,而不会出现在其他网站上”。

如果一个读者,只在起点中文网上能看到某一本书,而他在起点中文网的网站构架上又能获得最好的阅读体验,那么他很自然地会选择起点中文网。

这是一种无可匹敌的优势,只是在当时,能够看明白的人实在是太少。


时至今日我们回头看,怎么去形容VIP制度对网络文学的意义都不过分。

“VIP是一个非常符合互联网规律的制度”,就像《创世纪》里神说要有光以后,世界无法理解永久的黑暗一样。

我们也许可以幻想一个没有起点的网络文学史,却无法想象没有VIP和订阅制度,网络文学将会走向何方。

当一个读者成为起点的VIP以后,他可以在藏剑江南所设计的网站架构内获得一个“个人书房”,这在当时是绝对超前的。读者能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网站的“尊重”,是起点和用户建立起“粘性”的根本原因。

那时候的起点中文网远不是后来被作者讨薪的资本家嘴脸。在最初的前两年,起点自身对作者的收入是不抽成的,并且也没有支付渠道。


这种“不赚钱”的态度其实也是起点有别于明杨品书网的一个因素。

一开始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对收费是有一定抵触。那会儿的网文圈子里江湖气很重,不少作者甚至觉得读者在网上看自己的书属于“赏脸”。

因此起点就跟这些作者们谈,如果实在不乐意收费,也可以“友情入驻”,等之后习惯了以后再签约。

第一个入驻起点的作者是小狼,作品是《灵异故事》,随后流浪的蛤蟆和圣者晨雷也纷纷入驻,第一个月在起点就有八本书同时更新。

起点还别出心裁地参考当时电视剧“黄金档”的概念,把作品的更新上传时间定到了晚上八点,这其实是为后来“追更”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起点中文网日最高pv量突破1亿

在第一个月的时候,起点70%以上的读者都在读流浪的蛤蟆创作的那本《天鹏纵横》,从这个角度来说,流浪的蛤蟆是起点历史上第一个大神。

第一个月结束,根据订阅成绩,蛤蟆的收入是一千出头。这个收入并不是一个特别明确的数字,因为那时候起点和作者之间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协议”。

于是意者找到了蛤蟆,提出要把稿费寄给后者。

其实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蛤蟆那会已经不是很差钱了,至少不差这一千块,因为他当时还有台版小说出版的收入,入驻起点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友情支持(被宝剑锋从西陆BBS上拉了过来)。

所以当蛤蟆收到起点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你们先拿着吧,大家不差这个”。但起点团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持。


网络作家流浪的蛤蟆

在最初的时候,宝剑锋和意者会顶着大太阳去邮局把钱汇给所有作者,无论是一千还是几十块,“我要让读者知道在网上写书发表,是有钱挣的”。

在起点的历史上,有过无数个一千块从读者流向网站再流向作者,在起点后续的未来中,也都拿过无数个一千块,甚至一千万。

但再也不会有哪个一千块,比当时宝剑锋打给蛤蟆的那个一千块更有分量。


2004年的2月14号,起点团队的各位过了一个难忘的情人节。起点团队的五个人,趁着宝剑锋和意者来上海的机会,举行了一次会面。

在这之前,起点已经是国内流量排行前五十的个人网站了,但很难想象,创始人之间始终没有线下碰过头。

这次会面之后,起点的团队面临着一个抉择:是全身心投入到网文事业中,还是继续保持这种兼职状态。


吴文辉等人

这种抉择起源于半年之前。随着访问数的不断增加,藏剑江南告诉其他人,要有单独的服务器,如果继续和其他网站挤在一个服务器里面,会经常发生“宕机现象”。

服务器是一个网站的命脉所在,那时候一台服务器的价格是2万-3万元,而起点团队大多数人的工资不到千元。

为了找到便宜的服务器,起点在03年的时候甚至遭遇过网络诈骗,钱和数据全都不翼而飞。多亏了藏剑江南及时做了备份,才让起点免遭一场灭顶之灾。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服务器也是必须搞VIP的原因之一。

网站要盈利,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选择像龙空和幻剑一样拥抱实体出版,要么就在网上阅读的收费制度上杀出一条血路来。


2003年6月,由传奇文学杂志社牵头,在广州开了一个“大然传奇中国首届奇幻文学笔会”。龙空、幻剑、起点等各路大佬齐聚一堂,宝剑锋作为起点代表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其实是网络文学的一次盛会。

只是,和一年前那次充满“金庸和罗琳”的话题不同,曾经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们,这次多了几分现实的模样。

在会上,风头正盛的段伟(龙空创始人)旗帜鲜明地表示,不必建立书库,靠着倒卖网上的版权,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幻剑书盟也持有这种言论。

而宝剑锋提出的建立VIP制度,在会上更像是一个笑话,遭到了其他人的嘲讽

这个在一年多前被看作只是小有名气的网文作家,在本次会议上也没有获得更多的看重。


宝剑锋

时代不能看到更远的东西,正如时代中的人也很难如此。

这场会议更像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水岭,分水岭背后,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开完会之后的7月,宝剑锋在广州跑完了起点的所有手续,注册资金是100万。这群当时还未谋面的起点创始人,选择了相信宝剑锋的理想以及吴文辉的判断,把钱打给了宝剑锋,起点开始有了自己的服务器。

几个月后,VIP制度正式推行,一个时代就此开启。那些初代的“大神”们,即将在VIP制度的保障下,纷纷登场。

往期回顾(点击蓝字):

策划:翟晨旭 夏夜飞行

排版/编辑: 洛溪 夏夜飞行

作者后记:

我觉得如果有一个互联网传记史,吴文辉在其中一定会有一个小传。

在网络文学中,我们见识了太多的文艺青年去试图做些什么,或者塑造些什么。

但最终,最成功的反而是吴文辉,一个非文艺青年的理科男。

我们会在后续反复提到这个名字,我恨不得有一部大电影,去写吴文辉的传奇。

“投稿指南”首本新书

《中国作家群像》现已全网上架

当当、京东、淘宝各大平台有售!

新书限时优惠价29.8元⬇️

转载、商务、其他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