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塞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伤重不治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39岁。
多尔衮摄政的七年时间,在他实际统治下大清从关外割据政权入关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先后击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并连破南明弘光、隆武、邵武三大政权,只余最后一个永历政权在西南一带苟延残喘,奠定了清朝大一统的格局。
可以说多尔衮实际上有着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功绩,正是因为有着他替顺治帝打下如此天下,所以顺治帝身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死后对标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上庙号世祖。
因为多尔衮功劳太大,同时为了稳住多尔衮的党羽,因此多尔衮死后,顺治帝马上下诏追尊他为皇帝,上庙号为“成宗”,这是一个上等的好庙号,上谥号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主谥号为“义”字,这是一个少见但含义不错的谥号,结合当时多尔衮的功绩,应该是顾名思义,称赞多尔衮身为宗藩摄政为皇帝打下辽阔基业的大义,简称为成宗义皇帝,并且丧礼依帝礼。
等到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彻底坐稳皇位以后,既是为了集权也是为了报复多尔衮,是将多尔衮的党羽清除,将多尔衮定为谋逆大罪,追夺一切封典,甚至是毁墓掘尸。
多尔衮谋逆可谓是清初的第一大铁案,由清世祖顺治帝钦定,因此之后的宽仁皇帝清圣祖康熙帝不敢触这个霉头,勤政皇帝清世宗雍正帝更是不敢也懒得理这桩陈年旧事。
直到127年以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平反大师清高宗乾隆帝出手了,他将这起清初第一大铁案给推翻平反了,是恢复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并且定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因为多尔衮无子,因此由他的养子多尔博(多尔衮同母弟豫亲王多铎第五子)的后人承袭睿亲王爵位。
关于乾隆帝平反多尔衮的具体分析,之前文章中具体分析过(乾隆帝平反摄政王多尔衮诏书原文),这里不再贴原文逐字逐句分析了。简单来说平反大师乾隆帝具有丰富的平反经验,他首先肯定了多尔衮功绩,说道他是“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之后乾隆帝自然是为顺治帝开脱,不可能说顺治帝做错了,是说道顺治帝当时并没有真正亲政,是对多尔衮不满的诸王贝勒大臣诬陷多尔衮,才导致多尔衮被“定罪除封”。
并且为了证明多尔衮是忠臣,又拿出三点证据。
第一点是像吴三桂等手握重兵的前明降将,只听命于摄政王多尔衮,他“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而且多尔衮当时对于忠于皇帝的大臣也没有迫害清除,说明他没有谋朝篡位之心。
第二点是多尔衮是“秉公持正”之人,像英亲王阿济格是他的同母兄,他也没有区别对待,阿济格犯下错误便是将其降为郡王。
第三点是当时诸王贝勒大臣只知道听命于多尔衮,不将年幼的顺治帝放在眼里,多尔衮还特意召集他们,要求他们尊重顺治帝,并且提及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以后,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劝他继位,他无心皇位宁死不愿的过去,以表示自己只想做一个忠臣,要诸王贝勒大臣一定要尊重和忠心顺治帝。
最后乾隆帝又强调道“假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意思评定多尔衮谋逆,不是顺治帝的意思,是宵小诬陷的多尔衮,意思自己是孝道之人,不会否定祖先顺治帝的。
又定调多尔衮是“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所以为他平反,并且还追上谥号为“忠”字,这样一来,多尔衮便成为睿忠亲王。有清一代268年之中,在宗藩之中,只有睿亲王多尔衮和晚清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字,在乾隆帝赐予这个“忠”字谥号时,之前可没有宗藩享受这个谥号,多尔衮是第一个享受此谥号之人,在当时可谓是享受到了独一无二的待遇。
乾隆帝为什么要平反多尔衮呢,因为他是政治机器,他的帝王之道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有功必赏,有错必罚”八个字,多尔衮有着那么大的功劳,却落得一个凄惨下场,这对于乾隆帝来说,不是一桩无关紧要的陈年旧事,而是一个起到很不好示范的负面事件,为大清立下赫赫功劳就这下场?这让后世之人怎么看呢?
这样诸王贝勒大臣做起事来,有多尔衮这个例子在,也就没什么动力了,不要小看这个负面影响,明朝的于谦和张居正都是力挽狂澜的大功臣,结果都是下场凄凉,对于官僚阶级的教训就是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到明朝行将就木之时,除却道德操守的原因以外,拥有不少精英的官僚阶级,就是因为有着大臣力挽狂澜却不得好死的前例在,所以大多数官僚不是想着同舟共济,而是毫无骨气的先降李自成的大顺,然后再降大清,没有人再愿意站出来力挽狂澜,所以通晓史书的乾隆帝是很清楚负面影响的危害的。
再加上当时已经过去127年时间了,曾经多尔衮架空年幼的顺治帝,甚至直接当了皇帝的父亲,称之为皇父摄政王的屈辱已经随着时间消散,没有仇恨因素,乾隆帝更能理智的考虑问题,所以他是一定要平反多尔衮,要让天下人看看,只要你有贡献,那么朝廷不会亏待你的,应有的回报即使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像多尔衮的贡献,过去127年,皇帝也不会忘记,也会补上。
再来说说为什么乾隆帝不恢复多尔衮的皇帝待遇,再度将他追封为成宗义皇帝呢,并且让他进入太庙呢,这样不是效果更好?
主要原因有着以下四点。
一是这并不利于乾隆帝的统治,他是为了激励人心,不是自找麻烦或者说自找威胁的。
当时清朝的帝系传承,都是父死子继,没有兄终弟及过,更是没有小宗入继大宗过,可谓传承有序,也就是到了晚清咸丰帝的独子同治帝年少绝嗣而亡,意味着咸丰帝一脉绝嗣,但由同治帝的堂弟光绪帝兄终弟及继位,意味着皇位传承还在咸丰帝之父道光帝一支,还在大宗。后来光绪帝绝嗣而死,也是过继侄子溥仪来继位,帝系传递依旧在大宗。
如果追封多尔衮为皇帝,然后将其养子一脉后人以睿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那么意味着清朝宗室内部又多了一支帝系,还是以铁帽子王的形式延续着,哪怕这支帝系不纯粹,可以说是半路出家的伪帝系,但对于乾隆帝所在的这支帝系还是有威胁的。
当然正常来说,这支伪帝系只能往上追溯到多尔衮,并且唯一可以追溯的皇帝也只有多尔衮一人,而与多尔衮同辈的清太宗皇太极一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是枝繁叶茂,并非只有孤零零几人,正常情况下,即使之后皇帝子嗣不兴,甚至绝嗣的话,那也轮不到多尔衮一支入继大统,所以威胁还是很小很小的,可以说近乎于无。
不过乾隆帝可是一台合格的政治机器,他对于所有能威胁到皇权的因素都是做到绝对的防范和打压,包括对生母亦是如此。
虽然他孝顺至极,虽然在乾隆帝之前清朝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后宫对于皇帝没有什么威胁,但他继位以后,依旧对生母孝圣宪皇后防范至极,在交代太监宫女“尽心竭力侍奉”太后之外,特意强调不要将国家政事对太后说,就是害怕太后知道以后有什么想法会对他说,会影响他的判断,更会使得后宫有了干政的空间。
这样一个防微杜渐之人,他自然会考虑到恢复多尔衮皇帝待遇带来的隐患,所以肯定不会恢复的。
而且追封多尔衮皇帝待遇的话,那更是彻底承认顺治帝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多尔衮打下的,这样一来,时间久了,搞不好对皇室不满的人,会形成如此说法:
当今皇帝碌碌无为能坐了江山,都是先祖顺治帝福临运气好罢了,靠着成宗义皇帝多尔衮打下天下,他们这一支最大的特点就是运气好,说起来打江山守江山,还是要看成宗义皇帝一脉啊。
这对于乾隆帝一支的统治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一面,这点乾隆帝应该也是考虑到了。
二是恢复多尔衮的亲王爵位并且世袭罔替,有两支铁帽子王会对皇室感激不尽,如果恢复皇帝待遇,在皇权衰落时,这两支铁帽子王可能会联合起来试图以小宗代替大宗,对皇权造成一定威胁。
多尔衮被清算以后,他的养子多尔博被剥夺睿亲王爵位,回归到豫亲王多铎一支,仍为多铎子嗣,被封为贝勒,他的本宗豫亲王一支也因为多尔衮谋逆之事被牵连,被降为郡王爵位世袭罔替。
等到乾隆帝平反多尔衮时,已经是至第七代淳颖,他在当时不过是第六等的奉恩辅国公爵位,往上分别是奉恩镇国公、固山贝子、多罗贝勒、多罗郡王、和硕亲王,距离亲王爵位天差地别,距离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且还是铁帽子王中的亲王爵位,更是遥不可及,他突然一飞冲天成为铁帽子王,这可谓是巨大的天降幸运,可谓是春风得意,所以连留下的画像中脸上都有一丝掩饰不住的得意与高兴。
可想而知他这一支对乾隆帝的感激之情有多深,因此当时的睿亲王一支可以视为忠实维护皇室的新兴势力。
再加上乾隆帝同一时间段开始量清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情况,也就是说将约定成俗的事情制度化。诸如礼亲王代善一支一直是世袭罔替,但并没有明文记载这一支必须世袭罔替,只是因为代善功劳太大,所以历代皇帝都允许其世袭罔替,而乾隆帝是在制度上将其明确,并且要求将世袭罔替的王爵恢复原封号,以让世人清楚的知道他们祖上立下了大功,所以可以世袭罔替。
因为平反多尔衮,所以当年受到牵连的豫亲王多铎一支也是恢复原封亲王爵位,成为铁帽子王中的亲王爵位,这也可以视为忠实维护皇室的第二支新兴势力。
虽然当时皇权统治已经达到巅峰,皇帝也不需要宗藩支持才能坐稳皇位,但改变开国以后一直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体系,使一支突然一飞冲天,一支由郡王升为亲王,那么他们对于皇室的忠诚度肯定更大,增加了明显忠于皇室的力量,也算是锦上添花之事。
如果追封多尔衮为皇帝的话,睿亲王一脉虽然会感激,但是时间长了,感激之情变淡,很可能会滋生野心,更何况睿亲王一支与豫亲王一支本就是同为一支,皇权巅峰时还好说,两支只能是老老实实,如果皇权衰落的话,两大铁帽子王有可能联合起来威胁皇权,虽然威胁性不会太高,但对皇帝也不是好事儿。
三是得顾及到先祖顺治帝的颜面,恢复多尔衮皇帝待遇的话,不说其带来的政治隐患,这不就是变相说顺治帝坐享其成吗,这样是打先祖顺治帝的脸,更是乾隆帝自己打自己的脸。
四是真论起来,多尔衮被收拾是一点都不冤枉,乾隆帝平反他就已经是巨大幸运了,再恢复皇帝待遇是想都不用想。
多尔衮当年的野心可谓是昭然若揭,种种迹象表明,皇父摄政王并不能满足他,他架空顺治帝的下一步是想当皇帝。
诸如打压异己,将顺治帝的大哥肃亲王豪格害死,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政之权罢免,扶持同母弟豫亲王多铎为实际上的二号人物之辅政王,将忠于顺治帝的两黄旗大臣打压的或是革职或是发配为皇太极守陵,甚至直接说清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要在根本上否定顺治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他如果真是忠臣,根本不可能这样做,实在是当时天下未定,朝廷内部有着很多不满多尔衮的诸王贝勒大臣,还有两黄旗是忠于顺治帝的势力,这两大势力虽然在多尔衮的绝对权威下没有什么反抗之力,但是如果多尔衮要篡位,要越过最后的底线,那拼死反扑的话,也是不小的威胁。
加上多尔衮当时不过三十多岁,正是春秋鼎盛之时,所以不急于一时,应该是想要等到平定天下,解决掉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以后,再进行篡位,结果出人意料的是身体羸弱的多尔衮竟然在坠马跌伤以后突然死去,所以没有进行最后一步。
乾隆帝之所以在当时前所未有的给多尔衮追上谥号为“忠”字,其实也是一种讽刺,给不忠的人上一个“忠”字谥号,意思是你心比天高,不想忠于皇室,想取顺治帝而代之,但是你命比纸薄没有做到,所以我就说你是忠于皇室的,是屈服于皇权之人,实在是让人绷不住。也是要让天下人看看,只要你有大贡献,只要你没有迈出谋朝篡位那一步,没有一错到底,那就还有挽回的余地,这是大有深意的。
不然上其他谥号其实更合适多尔衮,以多尔衮的功绩,上“武”、“英”、“昭”、“靖”、“宣”、“庄”、“成”字其实更合适他,起码没有讽刺之意,或者说可以破例上二字,诸如上“忠武”、“武靖”、“武宣”、“武成”、“武庄”、“昭宣”等等。
有着这样的历史,排除为了政治意义的考虑,乾隆帝能平反他已经很不错了,就已经很有肚量了,至于恢复皇帝待遇就不要想了。
如果多尔衮是真正的忠臣,对于顺治帝是忠心耿耿,不独揽大权,不打压异己,一直安分守己,最后主动让权于顺治帝,那参考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大哥李宪为让皇帝的成例,他曾经被追封的成宗义皇帝可谓实至名归。
李宪为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本为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时的皇太子,历经武则天归政,复位的唐中宗李显被毒死,韦后乱政又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杀死,父亲唐睿宗又复位之事,他审时度势,知道三弟李隆基势大并且野心勃勃,所以识趣的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之后一直是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议朝政,为三弟唐玄宗所敬重。
公元742年,一生谨小慎微的李宪去世,唐玄宗大为伤心,是坚持追谥大哥为“让皇帝”,这兄弟二人的历史,可谓是一段兄友弟恭的佳话。
如果多尔衮能做到李宪那种程度,那么顺治帝大概率不会清算他,即使清算了,乾隆帝平反他时,有着这么忠心谦让的过往,又隔了那么多年,威胁已经很小了,恢复他的皇帝待遇也没什么,可是他并不是纯粹的忠臣,只是一个潜有异心但没有进行最后一步篡位的大功臣,所以能遇到平反大师乾隆帝就已经是上上签,不然被清算也就被清算了,都过去了一百多年,没有乾隆帝,多尔衮就真的永远被扫进谋逆的历史垃圾堆了,更不用说什么再恢复皇帝待遇了。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多尔衮都是只能平反,只能肯定功绩,只能恢复睿亲王爵位,不能恢复“成宗义皇帝”待遇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