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国民党军内部派系众多,已经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话题了。

比较大的派系就有蒋介石的中央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阎锡山的晋绥系等等,而蒋介石的中央系,虽然都是效忠于蒋介石,但实际上在内部也有很多派系。比如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等等。



大派系里面套着小派系,层层堆叠,构成奇特的景象。

陈诚的土木系是较为特殊的一类,他在这一系中,基本上是能够实现说一不二,哪怕是派出去的将领,所拉出来的部队同样是属于土木系,比如第十军、第十四军、54军等等。

至于其他的,则大部分都有变化。

之前我们聊过74军也是如此。

一般我们提起74军,都会想起王耀武,但都不约而同的忽略俞济时。

俞济时是74军首任军长,王耀武算是后来居上,但王耀武通过逐步的撤换下辖各师主要将领,把74军打成铁板一块,俞济时这个74军的创始人反而成了边缘人。

1941年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蒋介石枪毙74军58师师长廖龄奇就是标志性的事件。



俞济时任74军军长时,该军是以58师为主,俞济时早期还兼任58师师长,该师师长如冯圣法等人,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的,自然看不上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的。

廖龄奇是黄埔四期的,是俞济时把他拉进74军的,可以看作是俞济时的班底,廖也一向不服王耀武。

1939年,俞济时拟任新五军军长,该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机械化部队,俞济时本打算把74军58师直接拉过来,还特意征求廖龄奇的意见,廖龄奇明确表示赞同,引起王耀武的嫉恨。

后来廖出了事,王耀武非但不救,反而还落井下石,当时廖龄奇死后,58师不少将领都为廖求情,甚至还以辞职相胁迫,但最终没什么用。

廖龄奇死后,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这使得王耀武得以掌握该师。

俞济时在时,74军以58师为主,俞济时走后,74军就成了以51师为主,后来排队上位的,基本上都是51师出身的将领。

至于“三五部队”中的57师,则是74军边缘化的代表,本身就是后编入74军系统的,自然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话语权。

57师师长施忠诚虽然当过74军军长,但时间明显稍短,属于过渡性质,施中诚的关键任职是1942年11月调任100军军长,这使得王耀武成功把100军也列入到了74军系统名下。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74军系统内有了个惯例,又或者说是李天霞以为的惯例:

“凡出任74军军长地人,都要去100军当军长一段时间。”

王耀武长袖善舞的个性,使得他在国民党军中成功拉起了一支以自己班底为主的军队,他在74军系统之中,基本上是说一不二,超过了俞济时这个首创者。

整编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以后,蒋介石第一个想到的也是王耀武。

可见在当时情形下,这算是个公开的秘密。

1939年7月,俞济时拟调新五军任军长,准备带走74军58师,据说是王耀武从中作梗,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机械化兵监徐庭瑶趁机向蒋提出:

“俞非机械化人才,恐难胜任此职。”

有意思的是,俞济时接到调令,出任新五军军长才14天。



当时,国民党军尚有霍揆彰的第五军,该军番号同时被撤销,霍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副司令。

也几乎就是在同时,蒋介石将38年十一月在湖南湘潭地区成立的新编第十一军改称第五军,徐庭瑶任军长,该军下辖第第77,第200师,新编第22师。

这个第五军才是我们后来熟悉的机械化部队。

徐庭瑶算是熟悉装甲部队模式的将领。

1937年春,徐庭瑶就在蒋介石授意下,将交辎学校战车营和交通兵二团的装甲汽车队合编为装甲兵团,任命南京陆军交辎学校学兵团少将队长(受徐庭瑶推荐)杜聿明为少将团长。

杜聿明原本就出生于徐庭瑶军,两人同心协力,使得装甲兵团形成一定战斗力,淞沪会战时大放异彩。

1938年,装甲兵团撤职湖南湘潭整训,在蒋介石授意下,该装甲兵团扩编为200师,杜聿明任中将师长,同年年底,以200师扩编新编第十一军,杜聿明任副军长兼第200师师长。

直至第五军成立,该军虽然辖三个师,但主力还是以200师为主。

1939年9月,徐庭瑶升任国民党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五军、第99军,杜聿明正式接任了第五军军长。

至此,杜聿明的第五军成了国民党军之中冉冉升起的新星,特别是后来还打了几场硬仗,徐庭瑶在解放战争时期,调防部科学委员会专任委员,等于说是削弱了他在第五军中的影响。

从此以后,杜聿明就成了第五军的核心。

不过,杜聿明第五军成立以后,其下辖各师多有被改隶,只有下辖的200师、新编第22师(邱清泉任师长)比较稳固,在整个抗战时期,这两个师都是第五军的核心部队。

第五军在随后的昆仑关战役、滇西缅北战役中损失比较大,后来长期留在昆明整训。



原属第五军的新编22师后来在印度,归了中国驻印军,成了新一军的班底,后来新编22师又从新一军调出,组建新六军。

等于说新一军、新六军都有原第五军的血统。

1943年4月,蒋介石以第五军组建第五集团军,升任杜聿明为集团军司令,三个月前,邱清泉已经出任了第五军军长。

邱清泉1940年9月其实就已经离开第五军,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议,其后多年,主要以训练新兵为主,蒋介石一开始计划把在印度的军队单独编一个军,要邱清泉出任军长,但何应钦认为,邱清泉性情粗暴,与美军合作必然产生龃龉,后来此事作罢,邱还是调回了第五军任军长。

当时,第五军仍下辖三个师,即49师、96师、200师,总兵力4.5万余人。

1945年初,49师被撤编,蒋介石以原27军45师改隶第五军。

第200师虽然在滇西缅北作战中损失惨重,但当时的第五军,还是以第200师为主。杜聿明在该军的影响力也并没有被削弱,反而还有所加强。

邱清泉为人虽然孤傲,但对杜聿明,却相当尊重。

可令人奇怪的是,杜聿明后来对第五军的影响,却不如王耀武之于74军。

说杜聿明对第五军的影响不如王耀武的之于74军,是有件标志性的事件在里面。

1948年12月,杜聿明集团从徐州撤离,为了能撤退顺利,杜聿明故意散步假消息,说要从两淮撤离(为了迷惑国防部的郭汝瑰),但实际上却是从徐州西南撤退。

杜聿明此举实际上并未奏效,因为华野很快就判明了他的撤退方向,立刻就包围上来。

邱兵团第五军45师被华野第一、三、九纵队包围在香山庙襄山庙后,按照杜聿明的意思,本来是要扔掉45师,大军赶紧撤离。

事实上,也不光是杜聿明,当时邱兵团参谋长李汉萍、5军军长熊笑三、72军军长余锦源、70军军长高吉人也都是这么想。

唯独邱清泉不这么想。



邱清泉坚持要去救45师,还要杜聿明下令调72军、70军部队去救,杜聿明根本拗不过他的意见,只好同意去救。

45师后来虽然被救了出来,但无形之中也耽误了整个集团的撤退,虽然说后续还有蒋介石空投命令,要他们去救黄维兵团,但在大军撤退的关键时候,耽误的这么一小会儿功夫,却可能是最要命的。

有个说法,邱清泉之所以要救45师,原因在于该部是他起家的部队。

最初我一度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但后来在写这篇文章时,却有另外的发现。

邱清泉早期军旅生涯其实非常杂,他并不隶属于哪一方面,也不见他有任何后来,一直到抗战时期,200师成立后,邱清泉才算是明确有了派系。

杜聿明任200师师长的时候,邱就是副师长,杜聿明升任军长后,邱即调任新编第22师师长。昆仑关战役后,因为负伤的关系,邱清泉调到后方,好几年都在从事新兵训练工作。

你要说邱清泉的发家部队,200师或许算,新编22师也算,但唯独没有45师。

唯一要说得上交集的是,兰封会战期间,邱清泉曾任200师突击军司令,与桂永清的27军、宋希濂的71军配合,当时45师是隶属于27军的。

可这实在也谈不上所谓的交集。

一直到后来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才发现漏了一节。邱清泉出任第五军军长以后,尽管仍在杜聿明麾下,但事实上就是,邱清泉一直在第五军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抗战胜利时,邱清泉的第五军辖45师、96师、200师三个师。

就以实际战力而言,200师最强(毕竟是第五军起家的部队),96师次之,该师是虽然原属于36军,但却是在入缅作战前夕就归了第五军,早就嫡系化,45师是1945年初归第五军,时间最短,自然也来不及调教。

1946年7月,邱清泉指挥第五军进攻淮南进浦东路解放区,当时第五军200师还留在昆明整训,第五军只辖45师、96师,整个淮南之战中,45师表现不算上佳,反而是96师表现出彩,当时两师配合作战,给新四军造成很大麻烦。

1947年2月,45师头一次打出彩,当时该师先头133团一营2连在小坝车站被我中野三纵七旅围住,但该连连长连守仁竟然奇迹般的打出彩,加上45师增援,这一仗七旅伤亡过千,连守仁战后直接晋升营长。

在随后作战中,中野与第五军交手,败多胜少,45师、96师发挥较为出色,第200师因为参战较晚,反而有些黯然失色。

1947年9月,邱清泉率整编第五师(第五军)跟随华野进入鲁西,丁长里战役期间,整编第五师奉令去解整编五十七师的包围,结果遭到了华野围攻。

邱清泉当时身边就只有两个旅六个团,偏偏整编45旅旅长廖慷不堪大用,从莱芜增援的整编96旅黄翔因担心遭到埋伏,竟然畏葸不前,只有时任96旅副旅长的邓军林亲率一个团增援。

就在邱清泉惊慌失措的档口,还是45旅副旅长郭吉谦亲自带着两个团顶了上去。

也是在这一战中,45旅、96旅各自有所表现,还打出来两个勇猛果敢的副旅长。战后邱清泉把黄翔、廖慷全部踢开,提拔郭吉谦、邓军林两人分别担任整编45旅、96旅旅长。

从此开始,邱清泉对第五军的掌握力大大增加。



1948年,整编第五师(第五军)扩编,抽调出整编96旅扩编为整编70师,另外调入整编46旅,邱升任整编军军长,杜聿明嫡系的高吉人被调出,出任整编70师师长。出任第五军军长(整编第五师师长)的是熊笑三,熊虽然曾任200师副师长、师长,但他抗战时期就在邱的新编22师任团长,这么看来,算是邱的嫡系。

邱在第五军之中建立起足够的影响力,对杜聿明的指示也就成了可听可不听。

这也就不奇怪,邱清泉为何在关键时候不管不顾一定要救45师,该师在96师(整编96旅)调出的情况下,在邱的心目中,就成了比200师还关键的一支力量,特别是该师师长还是郭吉谦,邱怎么可能放任不管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