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风 凝《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05日 第 08 版)
北普陀山晨雾缭绕。
绿树掩映下的镜湖。
一
偶然刷到东海之滨普陀山的视频,心向往之,然而多年来始终未能成行。一次机缘,驾车至辽宁锦州的北普陀山,虽说方向上南辕北辙,感觉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普陀山历史悠久,开山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素有辽宁“第一洞天”、关外“第一佛山”之称。
早在唐代,此山便已开始建造诸多寺刹。到了辽代,辽太祖长子耶律倍长居于此,正式将此山定名为北普陀山。它与杭州湾南缘的普陀山遥遥相望,如同两位久未谋面的老友,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共同见证着世间的沧海桑田,始终如一地保持宁静与清幽。
于我而言,北普陀山是隐匿于尘世喧嚣中的一处宝地。
一入山门,便是一片水平如镜的湖泊,名曰镜湖。睡莲慵懒地眠在碧绿的湖面上,沐浴着和煦春风;老龟惬意地趴在圆润的石板上,晒着温暖阳光;成群的锦鲤穿梭于水草间,嬉戏竞逐;三五只飞鸟掠过水面,身影迅捷,鸣声清脆,随羽影悠扬到天边。蝉栖息于枝头、餐风饮露,或开怀高歌,如行云流水般畅快;或浅唱低吟,似弄筝抚琴般婉转,蝉声此起彼伏,时断时续,仿若织成一张细密的网,洒落在山间的每个角落;又似有人在远方吹奏着竹笛,缥缈而清寂。
或许,生活于此山中的每一个生命,内心深处都是这般澄澈如镜、安宁似湖。
二
上山之路有两条。一条是机动车行驶的柏油路,另一条则是供行人行走的木栈道。春夏之交,走木栈道不失为一种惬意之选。沿途在一个又一个转弯处,别具特色的美景与人一一邂逅。栈道两侧,古木参天,枝与枝相连,叶与叶相牵,形成一片巨大的绿色穹顶。透过枝叶的罅隙,阳光也有了形状,丝丝缕缕,倾泻而下,在栈道的木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沿木栈道一路徐行,蜿蜒的小径被茂密的植被簇拥环绕,每迈出一步都充满了新奇与惊喜。在密林幽深处,你会遇见几个巨大的葫芦形雕塑。葫芦谐音为“福禄”,其蔓又与“万”谐音,加之葫芦里面有密密麻麻的籽,故而有福禄双全、子孙万代之意。相传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开始种植葫芦。站在巨大的葫芦雕塑之侧,遥想这种寓意吉祥的植物已伴随人们走过千年的历史,莫名生出几分敬畏。
北普陀山的清幽之中,蕴含着深深的禅意。一座座古朴的庙宇,飞檐斗拱,红墙黄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庄重肃穆。信步踏入寺庙,袅袅香烟缭绕,悠悠钟声回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站在观景台上俯瞰,锦州城的繁华尽收眼底,远处的大海波涛汹涌,与蓝天连成一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城一郭,尽显初夏时的明媚模样。
尚未登顶,见一处素食餐厅。此处十分洁净,餐具和菜品摆放得井然有序,餐厅供应着自助餐,游客可尽享方便与自在。餐厅墙壁上有一幅幅精美的字画悬挂,柔和的灯光打在上面,温润而典雅。每张餐桌上都有一只小巧的花瓶,里面插着一束鲜花,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情调。人们在这里用餐闲坐,既是休息,也是一种享受。
三
蜿蜒曲折间,已记不清在第几个拐弯处,一座吊桥映入眼帘。这座吊桥以木质材料搭建而成,岁月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块木板上。木板的颜色已不复鲜亮,而是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棕褐色。部分木板表面褪去了光泽,抚摸上去,能感受到木纹的起伏,那是时光雕琢的印记。当你踏上这座吊桥,即刻便能感受到它的晃动。这并非令人心生恐惧的剧烈摇晃,而是一种富有韵律的轻轻摇曳。
一路走着,攀爬着,欣赏着,成功登上山顶。山顶树上有一些精巧的蝉蜕。蝉蜕静静悬于树枝上,呈现棕褐色、半透明的质地,外形与蝉极为相似,只是少了几许生命的灵动。想当初,一只蝉的幼虫,从暗无天日的地下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破土而出,爬上树干,用尽全力挣脱旧壳的束缚。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生的开始。在中医药领域,蝉蜕是一味珍贵的药材;在文学作品中,蝉蜕常常被赋予蜕变、重生和希望的象征意义。蝉蜕,这看似脆弱的存在,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在这万物生发的时节,旧的蝉蜕也显得熠熠生辉,新的生命早已从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图片均由锦州北普陀山风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