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谭 鑫《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05日 第 08 版)


游客在龙门浩老街漫步。李秀玲摄

我趁周末闲暇,自重庆主城一路向南,在南岸区来一场城市漫步。晨间雾色如细纱笼罩长江,在轻轨“上新街”的报站声里,我已踏入龙门浩老街。

出站,穿过一条几十米长的小道,视线豁然开朗。一座依山而建的百年老街在江与桥边,宛如一位沉睡初醒的老者,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褶皱,在春日里焕发出新绿的光泽。

随同行人的指引,我穿过了藤蔓垂悬的石阶,来到老街的制高点——揽月台。全玻璃观景台如一面水晶悬于半空,眼下就是浩荡长江,对岸的摩天楼群倒映在江面上,东水门大桥如橘色长虹横跨两岸,不时有轻轨列车由桥下掠过。在这科幻电影般的场景中,不少游人拍照打卡,我从他们中间穿过。几位老者在茶馆外倚栏而坐,他们手捧盖碗茶,用浓重的川音讨论着“轻轨穿楼”究竟算不算重庆“8D魔幻城市”的名片。远处,湖广会馆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与朝天门来福士的玻璃幕墙形成奇妙对应,过去与未来,此刻正在江边融为一体。

转过福门,只见一位穿着布衣的孃孃售卖手工糍粑,她揭开竹蒸笼,里面腾起的热气裹着糯香,与石缝间的蕨类植物气息交融。她吆喝着:“过福门,吃福糕,今年运势更是高!”这自创的广告词,让福门下这寻常的小吃散发出满满的仪式感。门洞外,几个孩童遥指江边放起的风筝,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沿街向下,在城市记忆馆的“里外巷子”,我为一组老照片停下脚步:20世纪30年代的龙门浩码头,赤膊的挑夫扛着山货蹚过江水,江岸边的木栈道旁晾晒着渔网。如今,馆内玻璃展柜中的铜秤、煤油灯与搪瓷缸,正和馆外咖啡店、文创市集的霓虹灯牌两相凝望。一位银髯老者手持一份老重庆地图,向年轻人讲述道:“看,你们站的这个位置,就是当年裕华纱厂的仓库……”历史与地理的层叠在此刻具象化,看着照片,听着解说,我仿佛能触摸到旧时光的肌理。

在一处爬满常春藤的石阶转角,拾己书局伫立一旁。这座背倚南山、面朝长江的木质建筑,尽显山城的立体美学。和友人临窗而坐,翻开余光中的《思蜀》,迎面便是从江上拂来的清风。原木书架间,点缀着由龙门浩老照片制成的书签,吧台旁陈列着本土作家出版的诗集。店里有位正在扎染布裙的姑娘,将刚采摘的南山野菊插入粗陶罐,笑着说:“书店嘛,不只要听得见书页翻动的声音,还要看得见江水拍岸的动态……”此刻,阳光透过窗棂格栅,在书脊上投下细碎光斑,透窗望去,远处的长江索道正载着满厢春光,缓缓划过江岸。

跨入龙门书院后院,一棵黄桷树根系遒劲,如苍龙般嵌入石壁。石隙间渗出的山泉水叮咚成韵,与书院内隐约传来的古琴声遥相呼应。几名学生正在描摹这幅“树石共生”的奇景,画板上,墨色点染出的不仅是山石肌理,更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忽然瞥见石壁下方立着一个提示牌,上面写道“本区域植物群落经生态修复形成,请勿触碰”,原来这看似浑然天成的景致,也凝结着城市建设者“修旧如旧”的匠心。

日影西斜时,我在一间老茶肆偶遇遛鸟归来的周老。在他手中的竹笼里,画眉鸟正啄食新采的嫩芽。“你晓得龙门浩的燕子为啥子比别处要多不?”他指向身后那些保留着传统榫卯结构的屋檐,“我们修房时都特意留了燕巢口,这样春天一来,方便这些‘老邻居’回家!”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望,果然看到十余只雨燕在晚霞中穿梭,像是与阳台上晾晒的蓝印花布共舞。老街适时亮起了暖黄色的街灯,层层叠叠,依山而上,更显青砖石瓦的温润,让人安心流连在这温柔夜色中。

暮色渐浓,我们乘上长江索道。轿厢凌空掠过江面,我们举起相机,由空中俯瞰夜色中的龙门浩老街:灯光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宛如镶嵌在江边山壁上的琥珀,江风中传来露天音乐会的旋律,与南山上的寺院晚钟声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响……龙门浩老街的夜晚,江水奔流,每朵浪花都闪烁着别样的星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