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报道揭露了“保税仓发货”保健品背后的假进口黑产链,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些无良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进口”产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转内销”的生意,利用消费者对进口保健品的信任,进行欺诈销售。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一罐国内生产的普通鱼油,贴上外文标签经保税仓“镀金”后,价格便暴涨数倍;一瓶国产维生素,在跨境直播间的包装下摇身变成“北欧皇室御用保健品”。保健品行业的“出口转内销”骗局,不仅暴露出市场监管的漏洞,更折射出消费主义浪潮下健康焦虑被资本异化的深层危机。

这条精心设计的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都暗藏玄机。国内工厂将保健品运往海外空壳公司,在保税区完成“一日游”后,商品溯源信息便魔术般变成“原装进口”。更荒诞的是,部分“进口保健品”的外包装印刷错误百出,英语说明中赫然出现“made in Zhuhai”的拼音直译。

主播们操着专业话术,在美轮美奂的海外仓库布景中,将普通蛋白粉吹嘘成“诺贝尔奖团队研发成果”。大数据算法精准捕捉中老年群体的健康焦虑,社群运营制造出"万人疯抢"的虚假繁荣,完成对焦虑者的收割。

现行监管体系在应对新型诈骗手段时显得力不从心。跨境电商的“个人物品”属性,使得保健品得以规避严格的进口注册审批。同一批“进口保康品”,既有通过一般贸易申报的合规产品,也有混入跨境包裹的违规商品,监管识别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部分保税仓运营方为追求仓储收益,对商品真实来源睁只眼闭只眼。更令人担忧的是,虚标成分已成行业潜规则。而现行标准对保健功能宣称的模糊界定,则为虚假宣传提供了灰色空间。

当保税仓的物流信息成为伪劣保健品的“镀金工具”,当海外空壳公司变身产品“漂白车间”,这场精心策划的"出口转内销"骗局,正以全球化之名行欺诈之实。

当商品身份可以在数字空间随意篡改时,监管科技必须跑赢黑产技术。重建消费者信任不能依赖海关单证上的油墨印章,而需要构建起穿透虚拟与现实的全维度监管长城。

这场保健品“镀金游戏”的终结,不仅关乎市场秩序的整顿,更是对全民健康素养的大考。当消费者学会理性看待“进口光环”,当监管体系完成智慧化升级,当行业标准接轨国际规范,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假洋鬼子”终将失去生存土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