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对越反击自卫战的发生让中越关系降至冰点,但在八十年代末,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缓和。
因此,1990年的那次和谈中,曾经作为越军领导人的武元甲提出要见一面当时领导解放军作战的杨得志,但却遭到了拒绝。
在一定程度上,武元甲对中越之间关系的缓和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为什么杨得志不愿意见他呢?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
1、富有意义的和谈
自新中国建国之后,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备受重视,但难免会因为领导人的政治倾向不同而影响两国的关系。
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越两国处于一种甜蜜期,甚至毛主席还在抗美援朝的关键时期命令陈赓远赴越南帮忙抗击法军,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当初的越南领导者是与中国共产党有着亲密接触的胡志明,两国的关系自然亲近,但随着胡志明的逝世,黎笋逐渐接下了越南领导人的位置,一些旧日的情谊也就不复存在了。
也是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越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国虽然胜利了但也吃到了不少的教训,可谓记忆深刻。
多年以后,领导人的再次更换使中越之间的关系缓和,最终在1990年走向了和谈之路。而当时曾参与对华作战的越南军队领导人武元甲也在这次到访的人之中。
这次和谈是中越关系紧张之后首次进行的和谈,双方都很重视,但在武元甲提出要见一面当年领导人民军队作战的指挥官之一杨得志的时候,竟然被他拒绝了,实在让人意外。
2、“秀才”带兵
其实,也难怪杨得志拒绝相见,毕竟那场战斗太过记忆犹新,他是一辈子都不敢忘的。至于他与武元甲也颇有一些交集。
有的人可能已经明白,其实不止是中越两国之间曾经结下梁子,就连杨得志和武元甲之间也有梁子。
说起来,武元甲这个人是挺矛盾的一个人,你说他亲华吧,他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还导致了我军损失了许多战士的生命,说他反华吧,他也曾在越南内部为缓解中越之间的关系做出过巨大贡献,实在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
而他和杨得志的渊源则要从战争最初开始说起。武元甲在越南的军中曾有着“秀才”带兵的传说,但那是在胡志明实在无才可用的情况下才任命他成为越南军队的领导者。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武元甲就成为了胡志明的部下,胡志明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有目共睹,所以武元甲在前期也受到了胡志明的影响,对中国军队和中国共产党人抱有尊重。
但这和胡志明的完全信任还不一样,所以也就难免产生异心。好在,当时胡志明还手握大权,在听闻武元甲的悖逆之言后立刻就惩处了他。
然而,这样的种子还是在武元甲的心里生根发芽,也就造就了他后来的半亲华的性格。不过,他的军事生涯也不容易,毕竟领导人的态度会很大程度牵连到他。
随着黎笋的就任,武元甲就被自动打成了胡志明的亲信,他也因为亲华而备受排挤,到最后,无论是政界还是军队中,他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不过,他还是参与了中越之间的那场战争,并且还在捷报频频之后变得嚣张无比,还声称越南军队一定可以打赢中国人民军队。
这样的言论给他亲华将军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疑惑,不过在如今看来,他的军事领导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
3、幡然醒悟
虽然武元甲在当时的越南国内地位逐渐下降,但毕竟还有老将的雄风,所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的时候,他也参与了军事策略制定。
作为一个曾经亲华的将领,他对于中国军队还是很熟悉的,而之所以他会觉得越军能打败中国军队,来源就是那次苏联之行,他见识到了苏联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从此就对中国军队有了刻板印象。
于是,在战术制定的时候,武元甲就陷入了信心满满和滔滔不绝的状态中,不断的发表自己对于作战方针的想法。
并且,在知道我国军队的指挥者是著名的猛将许世友和杨得志之后,他就更兴奋了。按照他的建议,他为中国军队准备了一份“大礼”。
其一,他自以为了解的指挥军队设下了三道防御线,并且认为中国军队一定攻不破,而且,基于地形和武器的差异,武元甲也觉得此战越军必胜。
毕竟从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军队就没有再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了,说句大白话,他认为中国军队已经落后了,而越军正当时。
如今看来,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自信,简直是自欺欺人。且不说杨得志,就说当时的许世友,那可是一个兵迷,他巴不得再打一次仗呢。
而且,加上杨得志,中国军队根本不可能输给越军,这一切只不过是武元甲的异想天开罢了。于是,在两位猛将的领导下,中国军队快速的解决了第一防线的敌人,直接就来到了越南重镇谅山城下。
武元甲这个时候才明白过来,是他轻敌了,中国军队还是宝刀未老。不过,武元甲也为这次轻敌付出了代价。
之后,黎笋以兵败为由彻底解除了他的军事指挥权,他也在那一瞬间幡然醒悟,并将当时的场景记到了晚年。
于是,在中越关系缓和,准备进行和谈的时候,他随着访问代表团来到了中国北京,并提出了那个形成已久的请求。
而杨得志之所以拒绝,也是出于对那场战争的深刻记忆。正如之前所说,虽然我们赢了,但是只有有战争就会有伤亡。
那些牺牲的将士们都还在时刻的提醒杨得志,当年那场战争的残酷以及留给中国军人的阴影,他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代替牺牲的战士们去见导致他们牺牲的将领。
于是,在这个请求送到杨得志处时,他果断的说了一句:“我不可能见他,见了他我就对不起那些牺牲的将士们了。”
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是却反映出了杨得志身为将领的责任感,也间接的表达了武元甲的悔过,是一件值得令人记住的往事。
参考资料:
对越自卫反击战——百度百科
武元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