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战场上有一件事让人又气又心酸:日本兵子弹像下雨一样,怎么打都打不完,中国士兵却常常打到子弹光光,只能抡刺刀。
很多人以为是日军藏了什么“魔法”,其实背后真相比魔法还扎心——日本有庞大军工厂和后勤体系,中国连一颗标准子弹都要小心翼翼地攒着打。
弹药多得冒油?日本兵的背后藏着什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炮火未停,子弹成了战场上的命根子。日本兵打着打着,弹匣一换又一换,子弹就像不要钱似的哗哗冒。而中国军队呢?一颗子弹得掂量着用,连打几枪都是奢侈。
这背后有门道。1937年兵工署统计,中国库存子弹5亿发,看着不少,但要摊到几十个军几十万兵头上,只够撑三个月。
而日本呢?每个常设师团自带36门75毫米野战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还有专门的军直属炮兵大队,野战重炮联队一字排开,后勤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补给。
从枪到炮,日本全是标准化出厂。南部十四年式手枪、三八式步枪、九二式重机枪、九四式坦克炮,型号清清楚楚,修也快,补也快。再看中国,各地军阀林立,北洋老货、德械仿制、法国舶来,枪都拧不到一块儿用。弹药口径五花八门,补给得靠缴获和东拼西凑。
日本军火厂加班加点,广岛、名古屋、东京,大大小小工厂一轮轮开工。船运车拉,战场上子弹如洪水灌来。而中国兵工厂呢?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规模小、效率低,遭到日机轰炸,一炸就瘫,想恢复得靠人力土办法慢慢磨。
战争打的是粮草,拼的是后勤。日军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从本土到前线几乎无缝对接。中国打的是拼劲,是一双手一颗心一条命。两条路,两种结局,战场上的子弹雨,早就注定了谁在用雨伞,谁在赤膊。
1940年以后,日军火力优势更明显。中国军队进攻一次,炮弹一轮清空,再打只能上刺刀。而日军一个师团,炮弹消耗表上三天就能抹掉千枚炮弹库存。火力的天平,一头沉甸甸,一头轻飘飘。
枪声打到断气,中国兵还攥着最后一颗子弹
1939年3月,南昌会战打响。江西修水沿线,国军第19集团军苦守阵地。天气闷热,江水浑浊。中国军队兵力雄厚,13个步兵师,10万大军摆开架势。但拿起家伙一看,炮兵力量薄得可怜。总共227门迫击炮、13门平射炮、75毫米以上山炮只有21门。
再看对面日军,第101师团、第106师团联合进攻,自带194门75毫米以上大炮。山炮、野炮、榴弹炮,层层叠叠,炮弹堆得像小山。每门炮一个基数配300发炮弹,榴弹炮配100发,加农炮70发,打几轮火力密集到让人耳鸣。
南昌外围修水阵地,中国守军坚守几昼夜,每次日军炮击前,天色都被炮火染红。中国炮兵勉力还击,一门炮带着三四十发炮弹,打一轮,弹药清光,只能挪阵地藏起来。日军炮兵则持续轰击,摧毁阵地,逼退防线,推进速度快得惊人。
枪声一轮轮打响,中国士兵弹匣越来越轻。子弹攥在手里,得捏准点开。一个班能剩三发子弹,已经算得上富裕。炮兵阵地上,指挥员反复下令:“保存炮弹,打得准!”目标是一次一发,发发求生。
南昌会战不是个例。到了1945年湘西会战,局势依然刺骨。第4方面军调动美械部队,第73军拿到了少量美式75毫米山炮。
其他部队呢?苏式76.2毫米山炮算是“高配”,而且数量少得可怜。第74军1个月打了1471发炮弹,对于日军来说三天能消耗掉的量,中国军队却得精打细算打一个月。
面对日军89式150毫米重型加农炮、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轰炸,湘西的中国士兵靠着工兵铲、工事加固,肉身硬顶。山头打下来,换一批人。阵地守下来,只剩一层血泥。那时,枪声不是命令,是生命的最后呼喊。
子弹打完了,扛着刺刀上。刺刀断了,捡起石头砸。身上带着仇,心里系着家,手里只剩最后一颗子弹,死死捏着,哪怕打不出去,也绝不投降。
一场战争,打的不是枪,是命
回头看,抗日战争里最让人心酸的,不是战场失利,不是敌人强大,而是这边的枪响到最后,只剩下滚烫的血肉。
中国军队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兵工厂分散,产量有限。抗战初期靠南京、汉阳、重庆几个兵工厂撑场面,库存子弹、炮弹根本无法满足长期战争消耗。国民政府向国外订购武器,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曾下单,可等装备到港,战争早已白热化。
苏联援助过一批火炮,76.2毫米野战炮、115毫米榴弹炮,一度成为希望。但徐州、武汉两大战役炮弹消耗惨烈,一场会战下来,库存几乎见底。1939年以后,中国军队炮兵力量迅速萎缩,很多部队打得只剩迫击炮。
到了1941年、1943年,上高、鄂西会战时,75毫米以上火炮已经稀少得可怜。抗战后期,中国军队能拿出来的山炮,数量少得让人发指。湘西会战,10万兵力,对上日军几十门重炮,顶着飞来的炮弹硬打。
为了维持战线,中国军队不得不靠缴获。打掉日军一门炮,抢回来自己修,打坏一挺机枪,拆零件拼凑。还有些地方直接靠自己土法上马,用简易兵工厂制造子弹,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半路卡壳爆膛。
日本子弹打不完,是因为它背后站着一整套发达的工业体系,站着一条通到战场的后勤铁流。中国士兵们只能拿着身上最后一颗子弹,咬着牙,从一个山头挨到另一个山头。子弹可以打完,但人心不能打垮。
抗战八年,子弹雨下,火海飞溅,靠的不是枪炮优劣,而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血与骨。真正打赢这场战争的,是那一颗颗打不垮的心。
参考资料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武器装备差距惊人-澎湃新闻-08-15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中国军网-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