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跟娃大吵一架,过了3个小时后,和好如初。
此时我的情绪平复了下来,孩子也意识到了自己不该玩太嗨,主动来找我和解。
复盘了下,我在看到孩子玩太嗨而没写作业时,我着急指责,急着纠正孩子。
于是情绪失控之下,就开始说教。
当孩子不听之后,我又开始辩解,于是才引发了争吵。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作业也没写,我还气得爆炸。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乌鸦定律”,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之中:
家庭关系中的“乌鸦定律”是指父母与子女相处时,应保持各自的边界感,避免过度干预引发矛盾。
乌鸦定律的概念源于乌鸦叫声令人厌烦的比拟,也提醒父母随着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就不能再用说教式教育沟通。
不然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父母的持续说教,会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
乌鸦定律还有另一重自我认知,若一味的说教而不自省。
就会常常迁怒于另一方,一味归咎于孩子没做好。
但实际上是因为父母的情绪失控之下,导致焦虑情绪,而一味地说教和单方面纠正。
这样对孩子的所谓帮助,不仅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还会产生很多负作用。
对于父母来说,盲目用自己自认为对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就缺乏对孩子的看见。
会变成另一种对孩子的否认,尤其是对于学习中遭遇挫折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看见身上的优点,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
只有父母先看见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为孩子赋能。
如果只是陷入情绪的纠缠,以及情绪之间的相互对抗,对解决问题根本没有一点作用。
我之前特别羡慕别人家完美的小孩,阳光,励志,进取,还自律。
再看看自家孩子,总觉得他浑身缺点,看见就想挑刺,就忍不住指责和纠正我看不惯孩子的地方。
太着急去改变孩子的父母,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是,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拼命想要卷孩子,这是一种投射;
二是,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父母一旦对孩子有了高期待,就会自动忽略孩子做得好的一面,只盯着孩子没做到或没做好的一面。
这样对孩子来说,是双重的压力,也是阻碍孩子前行的包袱。
其实,我们看到的“别人家孩子“,只是看到阳光和灿烂的一面,糟糕的一面自动忽略了。
但看自家孩子,自动忽略了阳光和灿烂的一面,只盯着孩子糟糕的一面。
所以,父母才会对孩子有那么多恨铁不成钢,才有那么多的失望与忍不住的纠正。
父母总认为孩子要是不管,那肯定会更糟糕,绝对不能不管。
但实际上父母在情绪激烈时管孩子,不会起到任何正向的作用,只会越管越糟糕。
与其强管,用辩解,争吵,非黑即白的对错管上纲上线,真不如后退一步,先平复父母自己的情绪。
后退一步,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父母的任性。
而是给自己一个空间,也给孩子一个空间,彼此修复好了,再重新出发。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亲子关系也会有意见不合时,也会有彼此间的冲动与不解。
退一退,先溶解父母自己的焦虑与情绪,再跟孩子相处,这时起到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