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会的运行体系中,法官手持法槌,不仅是法律条文的解读者与执行者,更是社会正气的捍卫者、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者。法官判案时,在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肩负着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国人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这一使命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法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而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是连接法律与社会的桥梁。法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每一个案件进行严谨、细致的审理。从证据的采信到法律条文的适用,从案件事实的认定到裁判结果的作出,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法律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让民众在司法实践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然而,如果法官的职责仅仅止步于机械地适用法律,司法的功能将大打折扣。

司法裁判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与引导作用。每一个案件的判决结果,都会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进入公众视野,影响着民众对社会行为的认知与判断。当法官通过判决对见义勇为者给予肯定与保护,对扶危济困者予以支持与褒奖,就是在向社会传递“善有善报”的积极信号,鼓励更多人践行美德;反之,若对违背公序良俗、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放任不管,就可能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例如,在“彭宇案”中,由于判决文书的说理不够充分、清晰,引发了公众对“做好事反被讹”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气。这深刻警示我们,法官在判案时必须充分考虑案件背后的社会价值导向,通过公正且有温度的判决,弘扬社会正气。

树立国人正确价值观,是法官司法责任的重要延伸。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急需正确的价值引导。法官的判决,就是最生动、最直接的价值观教科书。在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的审理中,法官通过对法律的阐释与运用,明确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界限,让民众明白哪些行为是法律所鼓励的,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比如,在审理赡养纠纷案件时,通过判决要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不仅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向社会传递了尊老爱幼、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对侵权行为的严厉惩处,有助于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风尚。

法官要履行好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深入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与价值取向,确保判决结果在法律框架内经得起推敲;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现实,了解民众的情感需求与价值期待,在判决中融入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同时,通过高质量的裁判文书说理,向社会公众清晰阐释判决的依据与理由,让民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判决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

法槌起落间,承载的不仅是当事人的命运,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法官在严格遵循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国人正确价值观,才能让司法判决成为照亮社会的明灯,引导民众向上向善,推动法治社会与道德文明建设齐头并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