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盯着卷边的麦苗直叹气。



手机里天气预报弹出橙色高温预警,可今儿个才立夏。村头老槐树底下,几个老汉正掰扯:"四月初八立夏,老话讲的'晚立夏热如炙'要应验?"按老辈人的说法,立夏分早晚,农历三月算早,四月就算晚。

今年立夏落在四月初八,妥妥的"晚立夏",偏偏还赶上月头,双料热乎劲儿。农谚说"早立夏冷嗖嗖,晚立夏烤黄牛""立夏在月头,伏天晒死牛",两句凑一块儿,听得人心里发紧。



翻出2020年的旧账,同样晚立夏,华北高温天把柏油路都晒化了,玉米叶子卷成旱烟筒。眼下厄尔尼诺正闹腾,副热带高压又往北窜,气象站早发了通知:华北、江南可能冲40℃。河北老李的麦田刚灌浆,最怕干热风"抢粮",这几天正忙着给地里"一喷三防"。

长江边的老张更愁,稻田刚插完秧,若遇着伏旱,秧苗怕要渴死在水田里。



"下午13点56分交立夏",村广播里的话让大婶们直咂舌:"怪不得晌午热得像蒸笼,老话说'下午立夏热死牛',真没骗人。"日头刚偏西,村口大槐树下就支起了木秤,王奶奶喊孙子坐上去:"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娃长大会种田。"穿红兜兜的娃娃们脖子上挂着蛋袋,追着满街跑,蛋壳碰得叮当响,谁都想当"蛋王"。

可大人们笑归笑,手里的蒲扇却没停过,眼瞅着院墙上的温度计蹭蹭往上蹿。超市里风扇卖断了货,农资店的遮阳网也遭抢空,连城里的亲戚都打电话问:"乡下有没有阴凉地儿躲暑?



"争议就在这摆着:老辈人的农谚到底准不准?现代气象说的极端高温,会不会真成常态?

有人说农谚是老祖宗千年经验,该信;也有人说气候早变了,靠天吃饭不如靠科技。



但地里的庄稼不会说谎,小麦灌浆期遇上干热风,千粒重准保往下掉,减产风险明摆着。

咱农民图个实在,管它早立夏晚立夏,把防晒网拉好,把灌溉渠通开,比啥都强。可话又说回来,这几年夏天越来越热,连村口的老井水位都降了三尺,让人不得不犯寻思。"立夏称人"的习俗还在延续,可秤上的数字没变,人却明显怕热了,动不动就头晕乏力。



卫生院的大夫说,这是疰夏的苗头,老辈人用挂蛋保平安,如今更得靠科学防暑。望着田里蔫巴巴的玉米苗,我个人觉得,老传统得守,新办法也得学,不然这老天爷的"脾气",咱还真难对付。至于这三伏天的雨水能不能救急,眼下谁也说不准,只能盼着节气轮回里,还藏着几分仁慈。

说到底,节气是老祖宗和自然对话的密码,如今气候变了,密码也得跟着解。但有一条准没错:顺应天时,提早打算,咱庄稼人才能在暑热里,守住那点收成的盼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