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案板咚咚响,张婶正剁着鸭肉丁,说这是立夏前的老规矩。窗台上泡着的糯米吸饱了水,胖嘟嘟的,和二十年前她妈做的一个样。可隔壁姑娘举着手机犯难,APP里的“懒人版”食谱,真能做出奶奶嘴里的“节气味”?
老辈人说“立夏吃补,一年不苦”,这补可不是随便凑食材。当年田埂边揪把野芹,河里捞把新藕,连米饭都得用井水浸过,透着股子土腥味。如今超市里精挑细选的芦笋、香菇,配着电饭锅一键焖煮,香味是浓了,却少了点泥土地里的鲜活气。
就说这立夏饭的灵魂料汁,张婶非得用晒了半宿的酱油,“现在现成的蚝油、鸡精,鲜是鲜,可没了日头的火候。”更别说立夏汤里的猪肚,她能蹲在水盆前搓洗半个钟头,“盐搓醋泡面粉揉,少一道工序,那股子脏器味就赖在汤里不走。
”反观年轻人的做法,鸭肉换成了火腿丁,猪肚嫌麻烦直接省掉,绿豆莲子往电压力锅里一丢,半小时就喊开饭。“这哪儿是喝立夏汤,分明是煮速成糖水。”张婶看着短视频里的“改良版”直摇头。
可年轻人也有委屈,上班忙得脚不沾地,谁还能像老一辈那样守着灶台耗半天?“传统做法是讲究,可过日子总得图个方便啊。
”刚毕业的小林边用电饭锅焖饭边嘟囔。
矛盾就这么拧巴着:老辈人怕节气习俗在锅里缩水,年轻人愁老规矩跟不上快节奏。
再看那碗立夏粥,湖南耒阳的老做法要揉糯米小圆子,炒香干竹笋,现在却流行起紫薯莲子粥、红豆薏仁粥。有人说这是创新,应季食材换着花样吃,不变的是“顺时而食”的老理儿。
也有人叹这是丢了根,“立夏粥里没有河南豆、香椿芽,还能叫立夏粥吗?
”其实灶台边的争议,早就在时光里埋下了伏笔。过去暑热天里,一锅立夏饭能省却多次进厨房的苦,如今空调房里,省时省力的需求早没了当年的迫切。但老辈人手上的功夫,案板上的讲究,何尝不是把节气过成了日子的仪式感?
就像张婶总说:“节气不是死规矩,是老辈人摸着日头走,给后人留的活命经。”我总觉得,灶台冒的热气里,藏着节气的魂儿。那魂儿里有对土地的敬畏,有应季而食的智慧,也有在慢时光里琢磨生活的耐烦心。
现在的我们,忙着在APP里找快捷食谱,却忘了老辈人蹲在井边择菜时,眼里映着的是整个夏天的光景。
当然不是说老做法就得原封不动照搬,可总该留几分心思,想想为啥祖辈非得在立夏这天煮这锅饭、熬这碗汤。
是图个应季的新鲜?是求个祛湿的讲究?
还是借这顿饭,把一家子聚在灶台前,让日子有了节气的模样?你说说,这锅饭到底是该守旧还是创新?
这碗汤里的老讲究,又该怎么往新日子里续?
老辈人没说破,年轻人正琢磨,或许这就是节气留给咱们的念想。就像“夏前一碗汤,暑气不沾肠”的老话还在传,只是汤锅里的食材,早跟着时代变了模样。但不管怎么变,对着节气认真做饭的心意没变,在烟火气里过日子的热乎劲没变。
老规矩里藏着老智慧,新日子也得有新门道,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