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建兴十二年(234年),五丈原秋风吹彻,诸葛亮病逝军中。
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生前最后一次北伐时,曾指着阴平郡的山路对姜维叹息:“全蜀之防,当在阴平。”
阴平郡,地处陇南群山之间,人烟稀少,看似鸡肋之地。但诸葛亮却在此布下重兵,甚至亲自设计营垒。
为何?只因一条隐秘山道——阴平小道。这条小路北接陇西,南抵江油,直插成都腹地。一旦敌军突袭至此,蜀汉国都将门户大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魏名将张郃率军追击,却在木门道中伏身亡。此战之后,司马懿彻底放弃与诸葛亮正面交锋,转而龟缩避战。诸葛亮以攻代守,将魏军压制在关陇,蜀汉防线固若金汤。
若诸葛亮在世,阴平绝不会是漏洞,而是铁闸。
姜维北伐:攻守易势的致命转折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北伐大旗,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弃守阴平。
姜维九伐中原,看似延续诸葛遗志,实则战略失焦。陈寿称其“玩众黩旅”,屡次以弱攻强,耗尽蜀汉国力。
更致命的是,他忽视了诸葛亮“西守东攻”的平衡策略,将汉中防务改为“敛兵聚谷”,诱敌深入。此计看似高明,却让蜀汉门户彻底暴露。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钟会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看似僵局,但邓艾却盯上了阴平小道。
此时,诸葛亮昔日的营垒早已荒废,守军不足百人。邓艾行军至摩天岭,见空营残垣,仰天大笑:“若武侯在,我等皆成齑粉矣!”
阴平撤防,实为蜀汉自断命脉。
诸葛亮的防御艺术:以攻为守,滴水不漏
诸葛亮用兵,最重“预判”二字。
第四次北伐时,他大胆采用“因粮于敌”战术,穿插魏军后方,逼得司马懿损兵折将。卤城之战后,魏军彻底丧失野战勇气,司马懿甚至因“畏蜀如虎”遭曹睿训斥。
诸葛亮在世时,蜀汉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魏国仅能被动防御。
对于阴平,诸葛亮更是算无遗策。他不仅在此驻军,还修建烽火台与栈道,形成纵深防御。即便北伐期间,后方防务依然无懈可击。
反观姜维,只知攻伐,却忘了“守国需守险”。当然,也许他知而为之,就是个天然的赌徒。
邓艾偷渡:一场本来注定失败的豪赌
景元四年(263年)冬,邓艾率精兵裹毯滚崖,穿越七百里无人险道。抵达江油时,守将马邈不战而降;绵竹关前,诸葛瞻仓促应战,兵败身死。
这一切看似天降奇谋,实则步步惊心。或者说,邓艾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每个人都抱着有去无回的决心。
若非蜀汉自撤阴平守军,邓艾早已困死山中。更讽刺的是,邓艾行军途中,屡见诸葛亮旧营遗址,叹曰:“此乃武侯所设,今空矣,天助我也!”
偷渡阴平的成功,非邓艾之能,实蜀汉之失。
历史假设:诸葛亮在,阴平如何破?
若诸葛亮在世,司马昭敢伐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始终处于守势。司马懿总结诸葛亮用兵:“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
看似贬低,实为避战借口。更关键的是,诸葛亮绝不会让阴平成为软肋。
在攻取武都、阴平郡后,诸葛亮曾派廖化担任阴平郡太守,可见其对这地的重视。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定期于阴平修缮工事。即便北伐期间,阴平驻军亦不下三千。
邓艾若敢来犯,恐怕未至摩天岭,便已遭伏击围剿。
诸葛一生唯谨慎,而姜维之败,恰因太过大胆。
结语:蜀汉兴衰,尽在“守险”
诸葛亮病逝前,曾上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蒋琬、费祎继之。”
可惜蒋琬、费祎早亡,姜维独木难支。蜀汉后期,朝堂腐败,防务松懈,最终被邓艾一剑封喉。
阴平小道的得失,折射出蜀汉国运的起伏。守险者昌,弃险者亡——这不仅是地理法则,更是乱世生存的铁律。
若诸葛亮尚在,历史或将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唯余一声长叹,回荡在摩天岭的寒风之中。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
诸位看官,若诸葛亮在世,邓艾是否敢偷渡阴平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