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县脉络与行政逻辑
武宁县为修水、武宁、铜鼓三县母县,唐贞元年间分设分宁县(修水县前身)后,形成两县分治格局。这一过程既受政治避讳、地理环境影响,亦体现唐代“便民输赋”的治理理念。
二、时间轴:从武宁分治到修水独立
武周-唐代宗时期:武宁建县与名称更迭
1.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
析建昌县置武宁县,废豫章县,辖今武宁、修水、铜鼓三县。
治所设西安里(今武宁县石渡乡新丰村或石口),与西平县并存,属豫章郡。
《修水县志(1986-2008)》《武宁县政府官网》
2.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改武宁县为豫宁县,治所迁甘罗村(今武宁县石渡乡新华村,俗称“新县”)。
《武宁县志(1990年版)》《修水县官网》
3.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
迁县治至玉枕山前(今武宁县老县城,后称新宁镇)。
《武宁县志(1990年版)》《修水县志·大事记》
4.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避代宗李豫名讳,复改豫宁县为武宁县,治所不变。
《修水县志(1986-2008)》《武宁县政府官网》
唐德宗时期:分宁县的设立(修水县起源)
1. 贞元三年(787年)
西平县废,辖地并入武宁县。
《修水县志(1986-2008)》《修水县志·建制沿革》
2. 贞元十五年(799年)
江南西道观察使李巽上奏《奏置分宁县疏》,指出武宁西部八乡“输赋逾三百里”,请求以常洲亥市(今修水县城)为中心设县。
《修水县志(1986-2008)》录奏疏原文
3. 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
朝廷准奏,分武宁西部泰平、安平、高城、奉仙、武宁、崇仁、仁义、西平八乡(简称“高、崇、奉、武、仁、西、安、泰”),置分宁县,治所设常洲亥市(今修水县义宁镇),辖今修水、铜鼓二县,属洪州。
《修水县志(1986-2008)》《修水县官网》《武宁县政府官网》
三、县治变迁对照简表
表格
时期 县名 治所 文献依据
704-710年 武宁县 西安里(修江南岸) 《武宁县志》《修水县志》
710-745年 豫宁县 甘罗村(修江北岸新县) 《武宁县志》《修水县官网》
745-800年 武宁县 玉枕山前(老县城) 《武宁县志》《修水县大事记》
800年起 武宁县 玉枕山前 分设分宁县后武宁辖境缩小
800年起 分宁县 常洲亥市(今修水县城) 《修水县志》《武宁县政府官网》
《武宁县志》
四、文献辨正与关键细节
1. “甘罗村”的地理统一性
不同文献中“太清乡甘罗村”与“石渡乡新华村”实为同一区域,因行政区划调整导致表述差异,均指今武宁县石渡乡。
2. 八乡名称的文化意涵
分宁县所辖八乡名(如崇仁、奉仙、仁义)体现唐代乡名的儒家伦理取向,反映基层治理的文化渗透。
3. 西平县存废争议
《修水县志·建制沿革》载“开成三年(838)复立西平县”,但《武宁县志》及官网均未提及,需结合唐代州县废置规律进一步考辨,目前暂从主流文献观点,以贞元三年(787年)西平县废为定论。
五、修水县的历史定位
行政中心确立:分宁县自800年设立后,成为修水、铜鼓地域的行政核心,唐代属“上望之县”(高等级县),宋代更名为“修水”后沿用至今。
治理理念体现:李巽奏疏中“便民办县”“防微杜渐”的思想,是唐代“因俗而治”的典型实践,为研究古代县域治理提供了关键案例。
六、核心时间节点简表
表格
年份 关键事件 辖境/治所变化
704年 置武宁县,废豫章县 治西安里,辖三县
710年 武宁更名豫宁 治甘罗村
762年 豫宁复名武宁 治玉枕山
787年 西平县废,并入武宁 武宁辖境扩大
800年 分设分宁县,辖修水、铜鼓 武宁西八乡析出,分宁县治常洲亥市
通过多源史料,可清晰呈现修水从武宁析出的完整脉络,其建县历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分割,更是唐代政治伦理、基层治理与文化认同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