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出品、制作的治愈环境式音乐剧《时光花舍》,近日在北京爱乐汇艺术空间·时空剧场登台。该剧以“家庭记忆与时光回溯”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叙事、原创歌曲与富有特色的舞美新空间,呈现出两代人40多年间在一间花舍中的羁绊与和解。作为一部小剧场环境式音乐剧,《时光花舍》不仅探索了小剧场音乐剧的艺术边界,更为环境式戏剧注入实践动能。


《时光花舍》以花店为时空锚点,讲述奶奶胡玉兰、爷爷穆晓蕊、孙子穆阳与女孩方菡跨越近四十年的温情故事。曲目融合流行、民乐与摇滚元素,打造“听得见年代感、听得见感染力”的原创曲目,16首歌曲成为情感纽带,构建时空对话,让三代人的遗憾在音符中消融,也让观众从剧中感受到温情和美好。编剧、导演张昭卿表示:“花是美好的象征,是浪漫与温馨的注脚,希望能在《时光花舍》的故事中,为观众带来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与温暖,唤醒那些沉睡在心底的美好记忆。若观众走出剧场时,能因身边的点滴小事而触动,为身边的人而感动,能将自己那份珍贵的记忆被唤醒,那这部戏便实现了它的价值。”

《时光花舍》在沉浸式设计上突破传统框架,依托剧本内容,将剧场空间解构为“三重奏”——现代花舍、玉兰树下与诗意阁楼。观众入场后无论在哪个地方就座,都可以在不同阶段感受到不同的心理体验,可以化身顾客,与主角互动购花,也可以参与角色间的对话,解锁更深层次的情感路径,从通常的视野中跳脱出来,拥有一次新奇的体验。环境式空间不仅是剧场设计,更是情感共鸣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布景,让每个位置都成为个体与故事的交汇点,充分运用戏剧的在场性,重温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简单淳朴的交流交互。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的重点孵化项目,《时光花舍》在文化产业模式上尝试创新。爱乐汇艺术空间·时空剧场被改造为“生长型舞台”,助力推动时空剧场从“演出场所”升级为“城市文化共生体”,打造北京又一文旅地标性的演艺新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张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