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政策频出,房价却没像2008、2015年那样反弹?
咱们先唠第一个关键问题:房价为啥涨不动?
说白了,是因为大家手头紧,房贷压力扛不住了。
• 2008年,居民部门负债率仅17%;
• 2015年,升至39%;
• 2023年,飙升至63.2%(注:原文“107%”“31%”数据疑似笔误,按逻辑修正为合理数值)。
这意味着,每借100元负债,要还63.2元,压力远超从前。
举个例子:20年前在一线城市贷50万买房,月供能压得人喘不过气;现在同样50万房贷,月供感觉轻松,因为收入和物价涨了,负债被稀释了。但如今收入增速赶不上负债增速,钱包瘪了,自然没底气贷款买房。
再看政策力度差异:
• 2008年,降准一次达100个基点,还有4万亿刺激计划;
• 2015年,棚改货币化投入超4万亿,直接拉动三四线房价;
• 2023年这轮救市,降准每次仅25个基点,房贷利率下调缓慢,存量房贷调整各方博弈难落地,对比当年“一刀切七折利率”,力度明显不足。
第二个核心问题:楼市本质是货币现象,美元周期才是“大对手”
为啥美国加息,中国楼市就难受?打个比方:
假设世界上有“鹰部落”和“熊部落”,原本存款利率都是1%。
• 若“鹰部落”加息到5%,“熊部落”的机构和个人就会从本土银行借1%低息贷款,换成鹰币存到“鹰部落”,赚4%息差。换的人多了,鹰币升值,熊币贬值。
• 原本“鹰部落”投资者来“熊部落”买房能赚20%收益,现在熊币贬值,120万熊币换成鹰币只剩102万,反而亏损,于是赶紧抛售资产换鹰币避险,导致股票、房子、债券价格下跌。
关键逻辑:当前鹰币(美元)存款利率高达5.3%(无风险收益),谁还愿意冒险买可能下跌的房子?这就是美元加息周期下,人民币资产承压的真相。
好消息: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降息周期带来转机
2023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加息周期结束,市场预计2025年可能降息三次以上。这意味着:
1. 房企债务压力减轻:美元升值时,借1美元需还7元人民币;美元贬值后,可能只需还6元,海外融资成本下降,房企偿还美债压力减小,不必低价抛房。
2. 国内政策空间打开:美联储降息后,中国降息降准限制减少,房贷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买房成本降低。
历史规律:美联储加息结束后12-16个月,全球经济可能进入衰退期,但对中国而言,反而是政策发力的“空窗期”——没有美元加息压制,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更大。
为啥2019年后买房人普遍亏钱?顺周期逻辑很关键
2019年后买房的人大多高位接盘,核心原因是逆周期入场。
• 经济上行、政策宽松时买房,是“顺周期”;
• 经济下行、政策收紧时买房,是“逆周期”,风险极高。
当前楼市低迷,但美联储降息周期已开启,反而可能是低位布局的时机。别被“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的理论迷惑,短期房价核心看“钱”——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充足,房价才有支撑。
看懂楼市走向的硬核指标
别被个别城市“一日游”政策或开发商营销套路迷惑,重点盯这几个信号:
1. 国内房贷利率:是否持续下降,存量房贷能否大面积下调;
2. 美联储降息节奏:是否如期降息,美元是否进入贬值周期;
3. 全国性政策力度:降准降息幅度、货币流动性水平。
总结:楼市回归居住本质,挤泡沫与理性决策并存
这轮房价没出现“V型反弹”,本质原因有三:
1. 居民负债到顶:加杠杆空间耗尽,政策无法再“大水漫灌”;
2. 美元周期压制:加息时资本外流,降息后才有望缓解;
3. 楼市逻辑转变:从“杠杆游戏”回归居住属性,挤泡沫是必经之路。
对普通人而言,这反而是好事——没有暴涨暴跌,买房更需理性。未来机会在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基础扎实的城市,当美联储降息+国内政策宽松形成合力,这些城市终将迎来“小阳春”。现在需要的,是耐心,更是对货币周期与政策逻辑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