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备受关注。北京本草拾光发起的“老药丸专业回收”项目(涵盖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冬虫夏草等经典名药)引发了广泛讨论。为此,我们专访了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东杨,探讨这一行动的意义及中医药文化保护的未来方向。



一、老药回收:抢救“会说话的历史”

记者:北京本草拾光回收老药丸的初衷是什么?这些“老药”有何特殊价值?

李东杨:

“老药丸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例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其原料如天然麝香、野生牛黄等现已稀缺,制作工艺也可能与当代存在差异。回收这些老药,不仅是为了研究其成分变化和药效稳定性,更是为了还原历史技艺,为现代中医药标准化提供参考。

此外,每一颗老药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文化记忆。例如,安宫牛黄丸在民间素有‘救命丸’之称,它的配方演变、服用传统,都是中医药适应时代需求的见证。”



二、传承与保护:从“药”到“人”的系统工程

记者:如何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李东杨:

“中医药的保护绝非仅仅是‘存药’,而需构建从药材、工艺到人才的完整生态链。

道地药材危机:冬虫夏草等珍稀药材因环境变化和过度采挖濒临枯竭,我们正通过建立种源基地、推广仿野生种植来缓解压力。

技艺断代风险:古法炮制技术如‘九蒸九晒’依赖师徒口传心授,但老药工逐渐退休,年轻人鲜有问津。我们正联合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工艺流程。

文化认知断层:许多年轻人对中医药的理解停留在‘偏方’层面,却不知其背后‘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哲学体系。因此,我们通过数字化展览、中医药文创产品,让文化‘活起来’。”



三、挑战与未来:让传统对接现代

记者:当前中医药文化保护面临哪些挑战?未来有何规划?

李东杨:

“挑战来自三方面:一是部分古方因药材绝迹或政策限制难以复原;二是市场化冲击下,部分企业为降成本简化工艺,导致药效下降;三是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仍存在误区。

对此,我们正推进以下工作:

建立老药丸数据库:联合科研机构对回收的老药进行成分分析和药效评估,为经典名方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推动‘中医药进社区’:通过义诊、药膳制作等活动,让民众直观感受中医药的实用价值。

加强国际对话: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推动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翻译,消除文化隔阂。”



四、呼吁公众参与:人人都是传承者

秘书长李东杨特别强调:“中医药文化保护需要全民行动。家中若有保存完好的老药丸,可通过‘本草拾光’平台捐赠或登记,专业人士将对其进行研究或博物馆收藏。即使是空药瓶、旧药方,也可能隐藏着未被发掘的历史线索。”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抗争的智慧结晶,更是‘以人为本’的生命科学。回收老药丸只是起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具象的载体,唤醒公众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敬畏与认同,让中医药真正‘传下去’‘走出去’。”

责任编辑:吴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