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乘车、手机NFC(后付费)、数字人民币过闸、万事达卡(Mastercard)等外卡乘车……现如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群体,北京轨道交通都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售票方式,让乘客"秒进站"。便捷的背后离不开交通行业自动售检票系统(简称"AFC系统")技术的升级和迭代,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设备技术检测中心主任张莉是"AFC系统"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凭借扎实的技术,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她荣获了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不畏艰难创造AFC系统史上的奇迹
作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自动售检票系统(简称"AFC系统")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张莉长期奋战在自动售检票科研和生产一线,多年来,带领团队成功打造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票务服务方式最丰富、乘客使用量最大的城轨票务系统,取得了多项国内外首创性成果,长期以来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为北京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首都市民安全便捷出行保驾护航。
背后的成绩来自多年来不懈的努力。2014年初,北京市启动票制票价调整,由单一票制调整为计程票制票价,在不间断运营的条件下限期八个月对全路网1.4万余套设备进行改造,修改6家集成商的56个软件,更换2000余台设备的核心部件……
可能吗?这些数字犹如难以逾越的鸿沟,让业内人士望而却步。张莉却带领技术团队不畏艰难,十几个人完成近6万小时的工作量,连续攻克多重技术难关。2014年12月28日,北京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一次全网导切成功,正式告别"2元票价时代",创造了行业AFC系统史上的奇迹。
在张莉眼中,没有"不可能"。在新一代票务系统(AFC2.0)研发建设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全新的系统架构设计,全团队需要再学习,转换视角,掌握新开发技术,任务风险高、工作挑战大;张莉带领团队历经三年的技术筹划验证以及八个月的集中研发攻关,并利用每日地铁夜间停运后仅有的3个小时窗口开展多达40余次的通宵测试升级,在保障既有系统安全运营的同时,顺利实现了AFC2.0全路网接入和应用的目标。
拒绝"受制于人" 解决"卡脖子"之痛
2008年以前,我国AFC系统相关技术曾长期被众多国外巨头把持,国内城轨缺乏票务软、硬件话语权,在运营升级中往往受到厂商在费用和工作配合度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也面临着设备兼容性差、需要重复开发采购的问题,张莉和同事们曾深受"卡脖子"之痛。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张莉敢为人先,着眼长远,提出了北京地铁AFC系统一套技术标准、一个检测平台、统一应用软件的战略升级构想。为此,她主动对接国内相关产业集群,以标准先行,主持编制包括18项地方和团体标准。1项交通运输部技术规范在内的AFC系统全系列技术标准和检测规范,其中多项标准为国内外首创。
最困难的在于,AFC系统硬件设备定制化程度特别高,统一软件开发难度非常大,在国内尚无先例。张莉带领团队2017年率先研发出国内唯一的AFC标准化统一软件,既做到安全自主可控,又可以快速灵活响应乘客新需求,还实现软件成本大幅降低近90%。
连续开发票务服务产品服务乘客出行
强大的系统为丰富多元的乘客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日均千万级客流,让乘客快速进站是"第一步"。近年来,张莉带领团队连续研发二维码订票、二维码乘车、手机NFC(后付费)乘车、银行卡乘车、掌纹乘车、定期票、计次票、空轨联运、数字人民币过闸等五大类、20余种票务服务产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外地铁路来京乘客排长队购买地铁票之苦,她主动对接铁路部门实现票务融合,可通过12306App直接扫码过闸,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来京乘客,也消除了人流聚集的安全隐患。
2024年6月,张莉又牵头承担了北京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在三个月内实现刷境外发行的万事达卡(Mastercard)、维萨卡(Visa)乘车。她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开展需求调研,重点解决了地铁专用读卡器与国际金融标准的无缝对接、超长数据链高效处理等世界级难题;经过三个月的加班加点,按时完成全路网AFC系统生产部署升级。2024年9月13日,北京在国内率先实现刷境外维萨和万事达银行卡过闸和购补票功能,极大便利了外籍乘客在京地铁出行,成为2024年北京服贸会、Swift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2024年会重点发布和展示成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