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小小的萤火虫,其实隐藏着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至今仍困惑不已。好的,咱们不说废话,这就开讲。

地球上已知生物的发光机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荧光”,另一种是“自发光”,前者是生物通过体内的荧光蛋白吸收特定波段的光波,然后再释放另一个波段的光波的现象,这不需要额外消耗生物自身的能量,后者则是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光能的现象,这需要消耗生物自身的能量。



萤火虫的发光机制其实是属于“自发光”,在它们的腹部末端发光器里,存在着两种特殊的物质,分别是“荧光素”和“荧光素酶”。

当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发光器之后,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荧光素”就会与氧气以及细胞内的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发生反应,进而释放出可见的光,由于这个反应过程几乎不产热,因此它们发出的光通常被称为“冷光”。

实际上,萤火虫的奇怪之处并不是它们的发光机制,而是在地球上的非海洋区域,像萤火虫这样的能够“自发光”的生物种类实在是太少了,而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在地球的海洋之中,这样的生物种类却多得令人吃惊。

相关研究表明,在已知的海洋生物中,有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具备“自发光”的能力,而在深海生物之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左右。



如此巨大的差异,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发光”生物在海洋如此昌盛,而在其他环境中却极为罕见呢?对此,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解释。

一种直观的解释就是,海洋大部分区域,特别是深海,终年不见阳光,处于极度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生物的“自发光”可以发挥多种生存优势,例如突然发光能够瞬间惊吓并可能驱离捕食者;通过特定的闪光模式,可以吸引同类进行求偶;利用发光作为诱饵,引诱猎物靠近以便捕食等等。

这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实际情况却是,黑暗环境并非海洋独有,地球陆地上的洞穴系统、高纬度地区的极夜,以及许多动物的夜间活动时间,都具备了与海洋深处类似的黑暗条件,如果黑暗是关键因素,那么这些环境中也应该演化出不少的“自发光”生物,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现代海洋生物的起源远早于非海洋区域的生物,它们在演化上至少拥有大约两亿年的“先发优势”,而正是这段额外的时间,为海洋生物发展出复杂的生物发光机制提供了更充足的机会。



然而科学家却发现,生物演化出“自发光”的能力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过去的1.5亿年里,仅仅是辐鳍鱼这个类群,其“自发光”的能力就独立演化出了至少27次,所以从这方面来讲,非海洋生物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演化出这种能力。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生物的“自发光”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通常都会产生很多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而海洋中的水,可以帮助生物迅速稀释或清除这些有害物质,由于非海洋生物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因此它们就很难演化出“自发光”的能力。

但这个解释同样面临挑战,因为世界上存在许多很深的淡水湖泊(例如贝加尔湖),其深处环境其实与深海非常相似,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这种环境中,也应该演化出大量的能够“自发光”的生物,但事实却是,在这些淡水湖泊中,能“自发光”的生物通常都极为稀少,甚至根本就没有。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解释,例如有观点认为,陆地环境的障碍物较多,可能会阻碍光的传播,使得发光信号不易被远处接收,从而降低“自发光”带来的生存优势,也有观点认为,海水中的盐分在生物“自发光”过程中起到了某种特殊的作用,然而这些解释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无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也正因为如此,萤火虫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至今仍对此困惑不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科学家们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