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嫩江平原,晨光掠过达斡尔族村寨的雕花窗棂,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广袤土地上,一场关于“诗与远方”的探索正悄然展开。当 “五一” 假期的人潮纷至沓来,哈尼卡生态园的智能温室里,香瓜藤蔓正沿着金属支架攀爬,哈拉新村的达绣馆内,达斡尔族绣娘的银针在布料上穿梭出吉祥纹样。这片各民族团结发展的沃土,正以农旅融合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垄亩到诗行的产业蝶变
哈尼卡生态园的温室大棚里,25种果蔬进入成熟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田园风情。负责人孟湖荣轻拂着泛着光泽的草莓藤,讲述着“种草养畜、畜粪还田”的循环密码:800余头家畜的粪便经生物处理化作沃土,让蜜瓜的甜度提升了,更成就了零污染的生态闭环,培育出的果蔬天然无公害,深受游客喜爱。“6栋大棚里有25种瓜果蔬菜,可以供游客进行全年采摘,目前每月能够拉动的游客1000多人。”她的话语里,藏着传统农业向体验经济的华丽转身。
在这里,四季流转皆成风景:春摘草莓夏品瓜,秋采葡萄冬赏蔬。3栋温室与3栋冷棚构建起“全年可采”的田园矩阵。游客兰博带着孩子穿梭其间,看孩子捧着沾着泥土的小番茄惊呼:“这比绘本里的世界更生动。”农业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场景,而是成为浸润着自然教育的生活课堂。
当篮子里盛满新鲜收获,游客的味蕾之旅随即开启。园区生态餐厅巧妙架起从田间到餐桌的桥梁,不仅提供现摘现做的农家小炒,更推出独具特色的达斡尔族美食,让食客在唇齿留香间感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传统村落变身“沉浸式剧场”
漫步在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哈拉新村,由居民房改造而成的民宿一条街充满特色。院墙上绘制着一幅幅达斡尔族故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卓越旅程营地咖啡,亲朋好友围坐在帐篷里,一边享受着咖啡面包的香气和烤肉的烟火气,一边欣赏着达斡尔族非遗哈库麦勒表演,惬意无比。力汇乐园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欢快雀跃的身影。“今年五一期间,力汇乐园的游客量相比以往提升了10%左右。” 乐园主管郑彤彤介绍道。从广西南宁远道而来的游客苑福莉对这次梅里斯之旅赞不绝口:“早就听说这里的烤肉非常美味,特意来品尝。没想到梅里斯发展得这么好,还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
哈拉新村的“三色旅游”线路串起了四季精彩:春日里,在草原上骑马驰骋,勾勒出青色的诗意画卷;冬季时,在冰面上进行曲棍球、打火球运动,划出银色的优美弧线;而在金色的民俗体验中,游客们既能在陶力棒游戏里感受先民的智慧,又能围坐在火炕边学习制作“哈尼卡”纸偶。民宿主人孙红霞的8间客房在“五一”期间早早被预订一空,她感慨地说:“客人离开时,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还有手机里存满的达斡尔族歌舞视频,满满的都是回忆。”
制度护航,共绘融合新篇
从曾经的传统农业区,到高质量承办第六届全省旅发大会梅里斯系列活动,梅里斯通过农文旅三产融合,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现代基因,也为乡土文化赋予了商业价值。如今,哈拉新村已成为全省民族民俗乡村游的热门景区。梅里斯深知“节庆引爆流量”的道理,举办了 “冬捕节”“抹黑节”“开江节”“库木勒节”等一系列特色民族活动,成功打造出文旅IP超级符号,梅里斯的旅游品牌也越来越响亮。当“嫩江生态研学”的游船缓缓掠过芦苇荡,当“达斡尔族文化探秘”的车队驶过广袤的草原,旅游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制度创新带来的蓬勃活力。
站在嫩江堤岸远眺,哈尼卡生态园的温室折射着阳光,哈拉新村的炊烟与民宿灯笼相映成趣。当暮色浸染草原,达斡尔族歌谣在篝火旁响起,梅里斯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笔触,继续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记者丨陈佳玉 王子铜 徐鹏 吴瀚
编辑丨陈佳玉 校对丨敬 萱
责编丨王子铜 总编丨丛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