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DAY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基层一线,既是磨砺青春的广阔天地,更是实现理想的坚实舞台。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将目光投向传播学院的四位新人选调生校友。2024年盛夏,他们走出华东师大的校门,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新闻青年”转身为“基层干部”。他们背起行囊,奔赴祖国的田野村庄、城市街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时代,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青春篇章。
今天,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故事,翻开这份来自基层的“五四答卷”,一起感悟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力量。
01
陈昱晖:基层历练让青春真正落地
个人名片:陈昱晖,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生,河南省洛阳市2024年选调生,就职于洛阳市总工会,目前在基层锻炼,担任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官西村村支书助理。
从象牙塔到乡野间,陈昱晖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官西村的一方土地,回忆起半年多来的挂职经历,她坦言:“相较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村里的工作让我更接地气了。”基层的千锤百炼让她深刻认识到,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不负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光彩。
初到官西村时,陌生的环境让陈昱晖遭遇不少挑战。方言障碍是第一道坎,身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她本以为自己对家乡话驾轻就熟,可当她踏足洛宁县这片土地时,却发现村民口中的“洛阳话”是另一个世界,让她在最初的走访中屡次陷入”听得见却听不懂”的窘境。“敢于和群众交流是第一步。”陈昱晖后来总结道,“当你用方言和群众交流时,他们才会感到亲切,并开始信任你。”带着这样的认知,她坚持“仔细听、大胆说”,田间地头的“语言课堂”成了她的必修课。在与村民日复一日的交流中,她渐渐克服了方言难题。
然而,语言适应只是基层工作的起点。面对琐碎复杂的村务,陈昱晖产生了新的困惑:“我一个年轻人的力量会不会单薄?我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但很快,村支书的鼓励和村民们的信任让她逐渐找到发力点,“我想给村里带来一点好玩的新东西。”
作为一名来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陈昱晖主动参与“小青柑”助学发展项目,自发到村中小学定期开展义教,向孩子们科普卫生法律等常识,同时也开设音乐课、剪纸课等素质类课程,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春节期间,她化身村民们的“贴心人”,挨家挨户慰问高龄老人和困难群众;同时在村中设置“临时照相点”,为老人和务工返乡的子女拍下一张张“团圆照”……渐渐地,官西村的日常生活因为这个年轻选调生的到来增添了许多青春与活力,陈昱晖以其务实的态度和真诚的付出,也收获了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和喜欢。
陈昱晖参与“小青柑”助学
发展项目
陈昱晖春节期间慰问老人
02
周洋帆:褪去光环,破土前行
个人名片:周洋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生,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年选调生,目前在基层锻炼,就职于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人民政府。
周洋帆出生于连云港,虽在外求学,却始终心怀故土。这份对桑梓之地的深沉眷恋与赤子情怀,最终促使她做出了反哺家乡投身基层的坚定选择。她相信,个体之力虽如萤火,但时代的炬火正由无数星火汇聚,而她愿意成为其中一簇,在家乡的土地上燃烧自己的热忱。
但初到基层时,周洋帆发现自己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阻碍。村干部直言不讳地对她说:“你们这些大学生每天就在办公室坐着打打字,干不了几年就调走了。”为了打破这种偏见,周洋帆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她主动摘掉“名校生”、“选调生”的标签,放下这些标签背后的光环,沉下心来融入乡村。短短一周内,她走遍了挂职的村子,挨家挨户与村民唠家常,学习当地方言,甚至还主动承担拆违建、砍伐树木等脏活累活。为了让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更加信任自己,她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承诺“24小时开机接听”,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镀金干部”,践行着服务村民的初心。
渐渐地,村干部对她的称呼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周同志”,这让周洋帆觉得自己的努力正在被认可。村民的态度也悄然从疏远的礼貌转变为敞开心扉的信任——最初,村民递来板凳时总会拿袖子擦一擦,问起困难时也总是客气地回答“都挺好”。但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开始主动向她倾诉村里的问题,甚至私下找她“主持公道”。“当村民不再客套,而是开始向我抱怨,我知道他们真正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周洋帆感慨道。
周洋帆进村走访
在周洋帆看来,选调生的优势在于既能用专业知识发现病灶,又肯俯下身去把脉开方。作为新闻专业毕业生,周洋帆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黄川镇的基层实践相结合,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新思路。黄川镇是农业大镇,草莓产业是当地名片,但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仍有提升空间。周洋帆通过帮助村民学习拍摄短视频、运营抖音账号等技能,帮助拓宽农产品销路,带动村民收入显著增长。这一实践让她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的“大逻辑”只有转化为百姓能感知的“小确幸”,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周洋帆为黄川镇宣传草莓
回顾近一年的基层经历,周洋帆用“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来进行自我总结。她认为,青年干部应该以“建设性颠覆者”的姿态深耕基层,用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她看来,扎根基层的意义就在于用青春的耐心和热情,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03
方玥:街头巷尾里的基层淬炼
个人名片:方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西藏自治区选调生,现挂职于上海市长宁区委社会工作部,担任基层治理指导推进科公务员。
谈及报名选调生的初衷,方玥提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分别是“情怀”、“人民”和“关心”。她认为,选择基层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服务与奉献的道路,这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准备。“要想清楚,你是去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去享福的,下基层不能只是想象里面的东西,要做好心理规划”。“干中学、学中干”,这不仅是方玥所信奉的工作准则与方法,更是这位青年人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情怀与担当。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方玥在刚进入基层工作岗位时却遭遇了“水土不服”。“新闻的语言和社会工作的语言其实是不太一样的”,身份转变的挑战与工作繁忙的压力一起席卷而来。但方玥凭借一股韧劲,抗住压力,不断精进自身的能力,把新闻专业的敏锐观察力转化为发现基层痛点的洞察力,将深度采访练就的沟通技巧运用于群众工作中,最终完成了一个新闻学子向基层服务者的蜕变。
方玥在长宁区第二届社工嘉年华
方玥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处理共享单车停放问题
在上海长宁区锻炼期间,令方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案头工作,而是居村。从居民区书记的“溜达工作法”中,方玥学会了“走出办公室,贴近群众”的基层工作要领,不断汲取青年干部成长的营养:从办公室的电脑桌前走出去,常在居民生活区“溜达溜达”,才能发现群众需求。比如在巡查时发现消防栓歪斜立即整改,组织“管理小队”解决群众日常生活问题,甚至关心“居民家跑丢了松鼠”是否需要帮助。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都是用心解读民情的方式。
“走进社区、走进百姓家,就算只是改变一件小事,也不负为民初心。”在岐山居民区锻炼期间,方玥跟着书记调解万圣节期间的商居矛盾,妥善处置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搬迁难的问题,直面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在长宁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期间,她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上海基层治理现状,更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何事都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当解决问题的润滑剂。正是这些街头巷尾的实践,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青年干部。
在这些服务居民的时刻里,方玥时常想到母亲——作为同样有过驻村经验的干部,为了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原本只会拉萨藏语的母亲硬是自学掌握了那曲方言、融入当地生活。正是母亲的以身作则,为方玥指明了如何真正“贴近群众”的道路,也成为她踏上选调生之路的明灯与启蒙者。如今,方玥带着“为上海人民贡献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接过上一辈传递的服务接力棒。
“情怀”不是一时的兴起,更是一种青年担当,并与对人民的“枝叶总关情”紧密相扣,她以热忱与理想在选调岗位上挥洒初心,交出了一份无悔答卷。
04
王寒冰:种下“青”苗,生长力量
个人名片:王寒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届新闻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河南省洛阳市选调生,就职于洛阳市委办公室,现挂职于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张奇庄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
“青年”一词,对于王寒冰来说,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与活力。三月,正是万物复苏时,王寒冰与60余名选调生来到新安县开展“这一站,我的村”系列观摩活动,在国有郁山林场的绿色实践中一同种下棵棵树苗。几十棵树苗最终被大家一起种成了一个“青”字,“青”既是郁郁葱葱的绿树,也象征选调生们作为年轻干部的勃勃生机,虽然青涩,但也蕴含力量。
王寒冰在“红领巾”研学活动中为学生们讲解瓜蒌产业
王寒冰在元旦期间慰问张奇庄村脱贫户
初来伊川县张奇庄村挂职锻炼时,王寒冰也曾面临无法融入的挫败感,方言的隔阂、校园思维与基层实际的落差,都考验着这位青年干部,需要她马上调整心态。渐渐地,她通过“三人一组”的互助锻炼模式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通过与同批青年干部结成对子,“虚心多思多学多悟”,她从同样是青年干部的伙伴身上汲取了相互支持的力量。组织部和团委的领导也倾力支持,为他们的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坚实后盾。
在具体实践中,王寒冰与伙伴们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在民主决策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中,她们充分尊重村民的想法,通过村民小组会的集体讨论和结果透明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在土地承包调整工作中,她们用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帮助村民丈量土地面积,守护村民的权益;在矛盾纠纷调解现场中,她们用新学的方言讲村民听得懂的话,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时,她们申请将选调生经费用到脱贫户,监测户家中,帮助他们保障基本生活;在关心村民的日常生活时,她们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学习电子设备和使用网络。王寒冰和伙伴们作为村庄干部群体的新鲜血液,为面临“空心化”的村庄注入泉水般的汩汩活力。
“刚从学校踏入社会,青年干部就像一张白纸,虽然经验少,但却也意味着无限可能”,王寒冰没有将青年的经验空白视为缺点,反而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选调生伙伴们一起相互学习沟通,分工合作,他们如萤火般因共同的信念和初心汇聚在一起发光发热,奉献出青年选调生的一份力量。正值五四青年节,王寒冰也期盼能在网络平台上传递青年干部的声音,吸引他们加入选调生群体,来到基层贡献出青年力量。五四精神不仅是课本的字,而是一步一步真实的脚印,融入选调生生活的点滴,不断激励着她成长向前。
05/04
选调故事仍在延续,却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成长叙事,它是传院一代青年对“何为青春价值”的集体作答。正如官西村义教课堂上的琅琅书声、草莓销售直播间的数字助农、愚园路梧桐树下的调解座谈会、伊川县土地上的葱葱树苗,这些闪耀着五四光芒的奋斗剪影,都是新时代青年献给五四的特殊礼物,他们将继续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间,续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诗行。
供图 | 陈昱晖 周洋帆
方玥 王寒冰
文字 | 汪欣颖 陈佳琪
编辑|汪欣颖 陈佳琪
审核|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