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国内外诸多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频率越来越快,企业面临的未知风险有所增加。这样的结果导致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变得更加被动。
面对未来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学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容易变得更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及稳定性问题。
比如最简单的逻辑,即使受到外国全面封锁,部分行业依然能稳步发展,行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优化裁员。据这些行业的发展情况再选择专业,则能规避很多未知的风险。
今天小鱼老师特意为大家介绍第三方机构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预测未来,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4个大学专业。
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国家此前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到将数据科学列为数字经济核心支撑领域,推动其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15个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国家数据局近期又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根据国家人社部的预测,中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在2025年达到230万,特别是高端数据分析、算法工程师等岗位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结合当前的AI技术,数据优化变得极其重要。
教育部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列为新兴工科专业,总体分为数据收集与分析、算法优化与调整等两大领域。随着中国互联网数据的量化积累,教育部也在加强数据方面的人才培养。
以往数据类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到互联网行业工作,对数据进行筛选和优化,主要是偏向于算法岗位。如今随着生成AI和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的突破,建模方向又逐渐变得热门。
因此,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无疑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但是想要学好这个专业,必须要具备极好的数理基础。如果能读到研究生毕业,即使是普通双非高校,年薪也能达到20万以上。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国家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到,推动化石能源高效、清洁、节能利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形成能源新格局。
因此,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已经非常明确,未来将聚集于核能、电能、生物能、氢能等领域的开发,以达到碳中和的最终目的。因此,教育部也在加强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布置。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涉及到光伏技术、风电技术、储能技术、氢能技术、智能电网等多个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高校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报考前要看清楚学校的培养方案。
未来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将会逐步被新能源取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会迎来全新的生命力。包括新能源开发企业、电力运输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新能源材料研发企业等都是主要就业单位。
从具体职业发展规划来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是到基层的技术生产岗工作,平均月薪为7500元。研究生主要是从事研发相关工作,平均月薪能达到1.35万元。
三、机器人工程专业
国家《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接着工信部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机器人应用场景将逐步从工业领域拓宽到医疗、物流、农业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国家设定的目标是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联网化,该产业目前已经迎来爆发期。
比如代表性的宇树公司开发的应用型机器人,频繁得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宣传。该领域已经获得大量的资本青睐,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研发与调试。
机器人工程专业实则是自动化专业的演变,增加更多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的课程,但就业面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制造企业以外,还有特斯拉、比亚迪、字节跳动等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工程属于交叉性专业,有诸多研究方向。报考的学生要具备数理基础与编程兴趣,学到真正的技能,将来才容易拿到更高的薪资。
四、康复治疗学专业
根据健康中国2030年战略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将康复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重点发展领域,要求二甲及以上医院全面开设康复科,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三亿,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将会继续加快,而老年人的慢性疾病问题异常突出,我国现有的康复治疗师仅6万余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经将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甚至连社区医院以及康复中心都能直接进行报销。这样无形当中会在未来扩大康复行业的市场规模,也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基于这样的背景,教育部要求各地的医学类高校陆续增加康复治疗学专业,并且要求持证上岗,这样能保证较高的准入门槛,也保证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从就业单位来看,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主要是到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工作,普通本科毕业生主要到社区医院及康复中心,还有老年人疗养院等单位工作,就业率接近100%。
以上4个专业目前正处于国家重点布局期,相关的政策扶持和资源扶持逐渐增加,行业正在逐渐形成,市场的容量也正在逐渐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也在继续走高,发展潜力值得被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