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门外”张望》一文中,谈到自己爱在各种文艺领域的外部感受和体验,因为既不用担负太多“正不正确”的责任,又能自由自在地“张望”到什么是什么、“张望”成怎样就怎样。当时的文章以“听音乐”一事做例子,其实,各种文艺之“门”,我都会常常经过并望上几眼,时间长了,可说“略窥门径”,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估摸与推想。有的领域虽然也是“必经之地”,却没有太多心思去多看几眼,有的“匆匆张望”却留在记忆中,即使淡淡的不甚清晰,也总是抹不去了。
对于阅读,我始终是站在“门外”的。读得杂七杂八、不成格局。我读中学时先祖父就提醒过我:“不要东看看、西看看,要读得精一些。”可惜我阅读的坏习惯一直改不了,说到底是我不想改,因为“门外”的乐趣别有天地,至少可以读得自由而快乐一些。
我们家有一个“自由读”的习惯,那是从儿子读中学时开始的。临睡前,由我这个声音既不美、普通话也不标准的人来勉强担任“诵读者”。如今,儿子长大了,我们夫妇俩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时不时随意找一本书,临睡前读几段,记得住的便记住,睡意朦胧中读了等于不读的,下一次接续着再翻几页重读一遍。
记得有一次我选了茨威格的名篇《象棋的故事》,读中学的儿子很喜欢听。小说里,一位被盖世太保关在囚室里备受孤独折磨的B博士,无意中得了棋谱而与自己对弈,他在一片空寂中将大脑运算能力推向极致,后来击败了那位孤傲古怪的世界冠军。不过,棋艺高超的主人公也因此留下了后遗症,被一种精神洁癖所反噬。
茨威格
那样的故事、那种真理追求者的深渊凝视,读了之后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茨威格或许是要告诉我们,真正的救赎在于接受“不完美的人性常态”,就像B博士在眩晕中抓住现实世界的黄铜门把——那微微发暖的金属触感,恰是平衡极端念头的现实锚点。
从这里,我想到过去读过茨威格所作的那一本薄薄的传记《蒙田》。开首的几段话给我的感受很深。他说,当他20岁那年第一次读蒙田《随笔集》时不太知道该怎么读它。对它的欣赏始终停留在一种门外的欣赏上,缺乏心与心之间电火花般的碰撞。当时的茨威格,把蒙田为争取心灵自由所作的斗争,当作一种历史上的斗争来加以尊重和崇敬。对年轻的茨威格的同时代人来说,蒙田所作的那种斗争早已无关紧要,蒙田摇撼的那些他们认为早已被打碎了的枷锁,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当时不知道的是,大家认为再也不会有了的那些枷锁,其实早已重新被悄悄打造。蒙田的名句“人生的最高艺术乃是保持住自我”,如今听来也不会过时。
蒙田作品中译版
我的另一种“张望”是“旁听”儿子的自然科学课程。儿子是学自然科学的,他知道,我于数理科学连个“入门”也说不上,但对之有兴趣,也有尊重的心意。再说我这样的文科生,从人文而来反观科学,也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只不过,儿子所认为的“理想境”,总还是全然贯通了科学的整体内容,然后有所批评,才更着实而有说服力。
我听过的网课里,印象较深的是一门量子力学课,听到有收获的内容,我就随听随写、略叙一二。现在找出几段来温习:关于量子一说,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辈,都有初创之功。他们中,有的依然在经典理论框架及视野下开展,可谓牛顿学说之“补丁”,有的已在物理学意义上全然改换根本思想,把量子之几率性视作微观世界之固有属性,“如其有知,其本身亦不知自己将会处如何之状态”。不过,话说回来,量子理论虽已把非确定性视作物理对象之固有属性,打破了以前惯常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但不少大师依然感到“意犹未尽”,想用确定的方式来表达那种非确定性。
此或为人类之本性,其有两端,皆为“一”,不可偏离。一端之“一”,即为那个固定、明确、统摄、大一统之“一”。它显得确定不移、似可依靠,否则人类将失所依傍,难得安定。其根由,或为人类原始所由来之“丛林恐惧”而反向建构起一种确定性;而另一端的那个“一”,也是人类的另一种根本需要,视个体、个别、游移、差别、混沌及不确定为一种自由神秘而多少带点舒心和畅的境地。
由此,我依然联想到文艺。近世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在《观念史论集》中引述浪漫运动前驱及中坚的一些话语名言,便对个体之“一”极尽褒扬。歌德极为赞赏哈曼,他用哈曼的语气对好友拉瓦特尔说:“个体是不可言喻的。”对此,柏林加按语:“科学可以被用于实际事务,但是没有任何概念能够使我们理解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理解各种姿态、符号——不管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理解一个人、一场运动和一种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实质。”哈曼更是说道:“只有感情能够给各种抽象观念和假设装上手足和翅膀”“上帝向我们说话,向感官传递信息,用的是诗化的语言,而不是博学之士的抽象语言”“上帝是个诗人,不是数学家”……
哲人都欲打破规则之“一”而立个体个别之“一”。不过,有时想想,如果一味把“个性”进行到底,或又成为另一种绝对与规则。如此看来,从“此一”至“彼一”,又由“彼一”至“此一”,或者便是人生之本相吧。
原标题:《张望蒙田、张望茨威格、张望量子力学……》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资料
来源:作者: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