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
记者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
在00后修复师孙瑞琪的带领下
感受破损的文明记忆重获新生……
走进文献修复组,世界骤然变得安静。修复师们垂首伏案,神情专注。毛笔蘸取浆水的声音,玻璃针抹去霉斑的轻响.......在这里,声音都变得有重量。00后修复师孙瑞琪和她的同事们,最近正在忙着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修复工作。孙瑞琪表示,“我们会在显微镜底下拿玻璃针去刮掉一些可以刮掉的霉菌,然后用硅胶棒把那些刮掉的霉菌粘走,其实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刮掉,得一个个去试。”而修复一页古籍就要花上大约一周的时间。
除霉、修补、压平,这是古籍修复的关键步骤。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建馆之初。几十年来,修复组先后完成了包括“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在内的大量国宝文献的修复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这门古老的修复技艺注入新鲜血液,00后孙瑞琪就是其中一员。
在修补文献时,动作要稳、准、轻、缓,确保每一步操作精细可控。每位修复师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工作中的每一秒都必须谨慎细心,否则会给文献带来二次伤害。随着国潮兴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在不断增强,古籍修复也成为他们连接历史的方式。
古籍修复是“与时间赛跑”的工作。许多文献因酸化、脆化濒临消亡,修复师便是最后的防线。如今,国图的文献修复组中,90后占比达到了45%,年轻的修复师们也为文献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双手,让千百年前的文字得以继续呼吸,让历史不被尘埃掩埋。这一职业承载着文明延续的重任,每一页被修复的纸张,都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馈赠。
来源:BRTV新闻
编辑: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