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张莉编选的2024年女性散文年选《有情》,以“此在”“记忆深处”“远游”为辑,收录2024年度20位不同代际中国女性作家的散文佳作。聚焦女性视角和女性话题,写下日常生活的“有情瞬间”,凝聚女性的“情感共同体”。在这部女性散文选里,从随感、书信到历史文化散文,这些散文的质地既有轻盈、日常的一面,也承载写作者回溯私人史或集体文化记忆的绵密思考。
编选团队成员从作品出发展开对谈,探析作品中的女性气质和时代气息,看见她们精神与视野的丰盛与幽微。
主持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与谈人:
查苏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方向2023级硕士研究生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2023级硕士研究生
万 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2024级硕士研究生
日常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易彦妮:我们以编选团队成员的身份来一起聊聊《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正像张莉老师说的,我们希望搜集女作家们2024年发表的散文作品,从中选出具有女性气质和时代气息的作品,传达我们时代女性生活的多种面向。
2024年的中国女性散文选延续了往年的分类,以“此在”“记忆深处”“远游”为辑,收录了不同代际、不同视角的女作家笔下的20篇散文作品。先从第一辑“此在”聊起吧。“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概念,强调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主体的存在。可以看到,这一辑收录的作品既包含与母亲、与女儿一起相处的温馨瞬间,也有着生命里沉重的时刻,同时,还涉及到最近引发互联网热议的很多话题。
谭镜汝:写动物(宠物)的散文我们读过很多,但细致到情绪深处并且能让读者的魂儿跟着它奔跑起来的,实在是很少。“此在”部分的第一篇文章《蒙古细》,就是这样一篇散文。我对宠物犬的印象还停留在乡下故里祖辈养的土黄色田园犬,而对城市里的宠物,则很抱有同情,它们不能肆意奔跑,要受尽不成条律、约定俗成的管控。《蒙古细》的结尾,作者带着白驹(宠物名)来到乡下院子里生活,它作为“动物”的性格因而可以释放。就如文中时常写到的“泡茶”,当茶叶被烫得生疼,展开身体,交出了它们的所有,最后才变成一杯好茶——这与白驹(也与主人)此前的命运同样相似。天性的释放,却需要用“孤独”来换取,这恐怕不仅仅是一条稀有的蒙古细的哀伤吧。
万婧:黎戈《读书的女人》这篇散文,我读来感到很切肤。作家看到长年累月牺牲自己、为家奉献的母亲,在年老时通过读书和学习,与生命的孤独和解,拥有自己的空间,收获思考的自由。这折射出一个在当下很现实、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够受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要多陪伴老人,却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触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因此,这篇文章对母亲的“看见”很珍贵。文中作家写到母亲很喜欢三毛,这让“我”想起,被长期的规训和暴力磨损生命的母亲,也曾有自己的个性,曾有大胆的远行,读书唤醒了母亲昏睡的本我。更让人感动的是,母亲没有很高的文化,她是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在阅读,她将个人空间解读为“自己的地方”,她抄写手机开屏时推送的古诗,她努力学习拼音、查找字典……母亲读书的样子,真美。
易彦妮:说到当下生活的见证,我想到的是陈朗《请君重作醉歌行:缅怀徐晓宏》。这篇情感浓度的“悼文”,在2024年年初成为引发互联网平台热议的文化现象。在这篇缅怀去世丈夫的文章里,经由性别视角,陈朗写下一位辞职以后进入家庭生活内面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婚姻关系的剖白。如果一位女性的知识背景很好,丈夫也是通情达理的女性主义者,那么,家庭生活里那些细密琐碎的无奈感究竟源自哪里?在这个意义上,这不仅涉及到一代人所理解的“浪漫”或者“爱情”话语的裂隙,也涉及到“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如何真正从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分工秩序中。
李颖迪《倒计时》同样值得关注,它以非虚构的形式捕捉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时代经验。它讲述的是“我”亲身观察的逃离到鹤岗的众多年轻人里的一位——前大厂员工林雯辞职来到这座边陲城市,在美团开外卖店谋生,过着低欲望生活。文中提到的很多话题,比如工作带来的“异化”感,婚育焦虑的悬置等等,的确能够触及当下年轻人精神痛点。当然,在互联网上疗愈文化盛行的当下,这样的逃离能否收获内心的自由,这一回答仍然是悬置的。但是,因为这种捕捉时代经验的洞察力,让年轻人的复杂情绪被更多人了解,这样的“看见”能够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理解力。
那些记忆深处的故事
易彦妮: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辑“记忆深处”。很显然,相较于及时记下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这一部分收录的散文篇目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如何将那些记忆深处的故事讲述得诚挚动人,是编选这一辑散文的重要标准,作家们以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视角提供了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种方式。
谭镜汝:我对刘琼的《北京往事》很感兴趣,在读完这篇散文以后,我第一次如此了解北京,它可以说改变了我对北京的印象。虽然从前也听说一些刻板化的标签,也深知它们是对首都区域职能的一种神话式概括,潜藏之下的是被遮蔽掉的北京人自己的生活属性。它不是文化的,不是消费的和教育的,刘琼告诉我们,遮蔽的北京生活是从华联商场到SKP再到合生汇的市民生活场域的变动。
我理解的标题中的所谓“往事”,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但已经凋敝的空间,就像有脑科学研究说的,人在濒死以前会闪过童年的画面。北京往事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在现实中难能找到抓手时,所需要拥有的一种品质。
查苏娜:陆波的《史家胡同里的富贵花》,“富贵花”指的是女作家凌淑华,通过讲述凌淑华与史家胡同的渊源,作者试图呈现出一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史家胡同。可以说,“史家胡同”这个城市地理空间见证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在这条胡同里,先后建起了清代八旗子弟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凌叔华“小姐的大书房”,全国妇联的办公场所,许多文化名人的住宅,北京人艺的大院……对这些历史建筑的挖掘与介绍,也是重建北京文化记忆的策略。作者还借由凌叔华引申到了北京的文学书写,对比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凌叔华的《古韵》。可以看出,作者想要挖掘出史家胡同所承载的北京城历史“精英荟萃”的那一面。
万婧:说到城市记忆,我想到哈尔滨。《耀景街16号》这篇散文中,程黧眉深情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家人在哈尔滨耀景街16号度过的美好时光。作家来自文学世家,她笔下哈尔滨文艺界人士之间的交游经历,闪耀着青春、朝气的光泽。岁月荏苒,物和人都有了许多变化,我想起自己去哈尔滨旅游的经历,“老道外”那些老建筑、面包石,见证了多少沧桑。这篇散文,引领我感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的尊严、文学的尊严,作为后辈,我的心中有许多向往,许多敬意。
易彦妮:同样是书写个人成长,对生命记忆的回望则需要经历多年的思考。比如叶浅韵的《溯源记》,这篇散文写下了“我”在不同年龄段与月经共处的记忆。文章从家族女人们之间的讨论、中学时期的性别教育课一直延展至后来“我”结婚生育后的观察,就像一条生命之河,作者站在对岸,重新遥望青春期里那些被认为是羞耻的往事,很多事情慢慢看得更清晰。在这个意义上,《溯源记》呈现了一位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漫长和解,也透过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叠印,让曾经幽暗的身体经验重新汇聚起来。
远游所带给我们的
易彦妮:“远游”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词,去往远方的游历,以出走的勇气为起点,地理空间的位移也意味着寻找一种自我经验范畴之外重新思考的状态,由此带来自我生活状态的更新。那么,这些散文里讲述的生命经验,如何与文学意义上的远方发生联系?
万婧:《乡下的晨昏》是“远游”栏目的第一篇,沈书枝所写的却是回乡。如果说“远游”常常与新鲜、陌生的际遇相伴,回乡怎么会有此感呢?事实上,沈书枝书写的是一种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个体“悬置感”——“不被排斥出努力想要融入的那个系统,就意味着要与自己原本的世界分离。”常年生活在异地,对家乡的观看方式自然发生了变化。作家成为观察者和体验者,精微地辨认乡下晨昏中的细部,有外部的自然风物,也有内部的事理人情,这是对家乡的一次重新发现。在城市与乡村、自我与他者等方面的往复观照中,文中有许多的“觉醒时刻”,我们应意识到,这些发现之后蕴含着作家的女性视角,面对低处的生活和人们,作家怀有理性的省思,也具有同情的理解。
易彦妮:苏枕书的《〈远游归来〉等四篇》,收录的是她在日本求学期间和友人的四则书信。在这些文字里,苏枕书分享了自己在假期独自去串本、白浜的游玩见闻,写下在寺院偶遇一位欧洲姑娘的经历,也穿插着对近年来日韩文学与影视剧的理解。这些生命经验是作者在远方生活的点滴,另一方面,她也记录了平日阅读抄录古书时,深入历史情境的爬梳与思考。比如,重新打捞东亚文化史上那些被遗忘的女画家、女诗人的作品里所蕴含的日常经验与情致,这种与远方建立情感连接的方式包含生命的温度。书信的确是见性情的文体,苏枕书的文字里,微小而明亮的快乐与探索学术的思考乐趣互相映衬。
查苏娜:更为具体的远方生活经验在淡巴菰笔下得到呈现,她的《Let it rain,让雨下吧》讲述了作者在美国期间经历的人与事。虽然文章主要写的是老友彼埃尔罹患白血病与新冠肺炎后的养病生活,但作者经常荡开一笔,在对彼埃尔的回忆中穿插记述自己在美国参与的各种诸如超级碗、文化沙龙、派对的热闹场面。这种穿插的写法冲淡了疾病与死亡带来的悲伤情绪,也进一步让读者感受到了彼埃尔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死亡的释然。这种尝试也体现在了本文题目中,“let it rain”既是女歌手在一次文化沙龙中演唱的歌曲,也是作者的探险家老朋友彼埃尔去世前引用的诗句。这一动一静的对比勾连起了人世的喧闹与弥留之际的宁静,也试图营造出一种既活泼又深沉的氛围。
谭镜汝:关于燕燕燕的《四物注》,我觉得它是“远游”部分里很特殊的一篇散文。灯、画、簪、坊四件文物,从汉唐到明清,从床头走向社会,作者不仅关注到了文物的来历与所持之人的故事,更写下了围绕文物所发生的那些旁逸斜出的历史。正如我们女性年选的书名一样,历史也是“有情”的;观览过往云烟,不止看见“旧时王谢”,不限于怀旧空吟,别管离今几远,一石一墨背后,都隐藏了人类最普通的情感。
万婧:殳俏在《时间属于了不起的女孩》这篇散文里回忆自己二十岁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时的时光,关于回忆的温暖和怅惘很打动我。文末,作家写到两次故地重游,一次发现柏原女士已经退休离去,一次发现宿舍已被拆除。时光匆匆,作家离开日本时交给柏原女士保存的杂物箱,一年后就已不再有任何留恋,人生大步向前,此地空余时间,但是“了不起”的青春记忆,依然闪闪发亮。以这篇作为年选的收束篇目,很有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