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尽管“善恶终有报”未必是自然规律,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却能够用手中的笔让这句话成为客观规律,尤其是在武侠小说里,那些故事的主题就是“邪不胜正”,这才符合读者的期望。
(扫地僧、鸠摩智剧照)
可如果每个故事都是如此,又难免让读者觉得乏味,于是金庸也写出了一些颠覆读者想象的情节。
比如《天龙八部》中的几位恶人就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其中萧远山的结局就十分耐人寻味。
一、罪孽深重的萧远山
萧远山的戏份并不多,但书中绝大多数的悲剧都与他有关。
说来三十年前的萧远山其实也是“受害者”的身份,当年的那场雁门关惨案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妻,他的孩子也落入仇人手中,当时他跳下山崖,自然是万念俱灰,奈何他命不该绝,于是便开启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三十年间,他作恶不少,甚至连帮他抚养了孩子的乔三槐夫妇也痛下杀手,此时的萧远山已经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他已是罪不可恕。
少室山大战时,当他在天下群雄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行时,萧峰都无语了。
(萧峰、萧远山剧照)
他只说了句父亲的罪过就是他的罪过,可见他也知道,他爹做的这些事,确实是罪孽深重。
既然如此,萧远山这种人就应该落得凄惨的结局才是。
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却没有按照读者料想的方向发展。
主角三兄弟在少室山广场击败丁春秋、游坦之、慕容复之后,萧峰父子和慕容博父子又移步藏经阁,再加上那“大轮明王”鸠摩智也掺和一手,眼看着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可此时扫地僧却出手拦下了众人,而他的一番操作更是让人看不懂。
二、扫地僧降魔
那扫地僧不知是何来头,只知道他的武艺高强,就连他已经走到了众人身前,萧峰等人也丝毫没有察觉到他的存在,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接下来做的事情。
扫地僧先是自顾自地宣扬起他那“武学障”的说法,劝诫在场群雄莫要贪恋各种神功。
鸠摩智好歹也是吐蕃第一高僧,他自然看不惯扫地僧在自己面前卖弄学识,于是对那老僧发起偷袭,结果他的进攻却被扫地僧轻松化解。
接着扫地僧又阻止了慕容复与萧峰的对拼。
再后来,他便将萧远山和慕容博给“忽悠瘸了”,那两大魔头顿时没了战意,仿佛是被抽了魂一般,当即就被那老僧打得陷入假死状态,再当他们醒来之后,就已经是大彻大悟了。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
在场的五人中,除了萧峰之外,可以说都是反派,扫地僧为何只点化了萧远山与慕容博?
要解释倒也不难,鸠摩智本就是高僧,他对扫地僧都不服气,又如何会听那老僧的忽悠,扫地僧没法将他点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萧峰、慕容复剧照)
慕容复虽然谈不上是愣头青,但见识太短,这种人,是极难被说服的,所以扫地僧不点化他,也说得过去。
但萧远山和慕容博就值得被点化吗?
他们身上背负的罪孽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慕容博当年因为一己私欲挑起宋辽群雄纷争,害了萧远山一家,才有了后来的种种悲剧,萧远山更是杀人无数,凭什么他们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笔者看来,点化萧远山才是扫地僧的目的,至于慕容博,只是顺带着点化的,只为掩盖他的真实身份。
就因为他与萧远山的关系不一般。
三、扫地僧的真实身份
扫地僧到底是谁?
不妨先看看萧远山和他是什么关系。
萧远山是辽国人,还是萧太后面前的红人,是说得上话的大人物,早年间的他也是如同“宋辽和平大使”一般的存在,极力劝说萧太后莫要伐宋,至于原因,早已被他写在自己的绝笔之中。
说是:“这一行字说道:‘峰儿周岁,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盗……’萧峰听到这里,心中更是一酸,听智光继续说道:‘……事出仓促,妻儿为盗所害,余亦不欲再活人世。余授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与汉人为敌,更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萧远山绝笔。’”
(杨四郎、杨五郎剧照)
正是因为他曾经得到一位汉人师父传功,所以他才会极力维护宋辽和平,不主张伐宋。
所以那汉人师父是谁?
自诩“资深金庸迷”的人都一定知道,金庸喜欢在自己的故事中融入历史元素,甚至也还会引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他就提到郭啸天是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的后人。
而结合时代背景设定来看,那位传授萧远山武功的汉人就极有可能是被困于辽国的杨家将,杨四郎。
金沙滩一战被俘,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做了夫妻,留在了辽国,这就解释了为何萧远山能得汉人师父传功了,因为身为杨家将的杨四郎自然也希望宋辽能维持和平。
不过这与扫地僧有什么关系?
答案很简单,在金沙滩一战失踪的可不仅仅只有杨四郎,还有杨五郎,那杨五郎杨延德后来就是出家为僧,躲过一劫。
若扫地僧就是杨五郎,那一切的前因后果就解释得通了。
(杨五郎剧照)
他知道哥哥收了个爱徒,可那徒儿却因为种种变故而堕落成魔,杨五郎便有心帮哥哥将这徒儿引回正道,于是将其点化,留在身边。
至于杨五郎用的为何不是五郎八卦棍,而是那无形的气墙,也只是金庸对其角色信心进行了武侠化的修改,就好比段誉的历史原型段和誉也只是个平平无奇的皇帝,这样的改动是合理的。
这也是金庸故事的精彩之处,若不知晓一些历史典故,都未必能读得懂。